辽宁成大刚刚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新疆宝明矿业将进入长期停产状态。这个决定看似是一次常规的经营调整,实则标志着这家老牌国企在经历多年挣扎后,终于对油页岩这一“沉重包袱”按下终止键。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明确表示——不再追加大额投入,未来将全面聚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根据公告,辽宁成大董事会已于近日审议通过新疆宝明长期停产的议案。背后原因并不复杂:复产所需的4000亩以上新增用地许可迟迟未能落地,相关生产证件也未办结。而油页岩行业本身属于重资产、长周期领域,环保和安全标准日益提高,持续投入意味着巨额资金沉淀。数据显示,新疆宝明2024年亏损9.26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再亏4.71亿元,营收占比已从0.17%骤降至0.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选择止损退出,其实是理性之举。
事实上,这并非宝明矿业首次停产。自2024年初起,它已连续三次宣布临时停产并延期,累计停机时间超过两年。如今从“暂时休整”转为“长期停产”,本质上是一次战略性的业务剥离。辽宁成大的意图很清晰: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资产,同时避免进一步资本消耗,把资源腾出来投向更有前景的方向。
我看这次转型,不是退缩,而是清醒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作为一家持股62%的控股子公司,宝明矿业过去几年像一块巨石压在辽宁成大的资产负债表上。即便拥有12.7亿吨资源储量和7000万吨页岩油当量的潜力,但现实是技术瓶颈、资金缺口和政策门槛让它始终无法真正释放价值。继续输血?无异于打水漂。
而现在的决策,恰恰反映出新管理层的务实态度。2025年2月完成换届后,董事长徐飚、总裁张善伟均来自粤民投体系,具备鲜明的市场化背景。他们推动的“战功文化”和轻装前行策略,在这次果断切割非核心资产中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是,辽宁成大的新方向已经铺开。旗下成大生物在2025年接连动作不断:与中科院AI企业共建“AI+疫苗研发联合实验室”,又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合作布局虫媒传染病防控。这些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卡位。再加上公司在金融资产端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下降、可交换债发行顺利,整体抗风险能力正在增强。
在我看来,这轮调整不仅是止损,更是一次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重构。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辽宁成大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关停一个旧项目的方式,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空间。这种取舍,值得肯定。
当然,挑战仍在。长期停产可能带来大额资产减值,短期内会影响报表。战略投资者能否顺利引入,也是未知数。但比起盲目坚持一条走不通的路,及时转向才是对企业、股东和社会负责的态度。
这条路不容易,但我看好这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