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成大刚刚扔出一枚“战略炸弹”——其控股子公司新疆宝明矿业将长期停产,公司明确表态:不再追加大额投入。这一决定不仅为持续多年的矿产困局画上句点,也正式宣告了辽宁成大彻底转向生物医药与科技创新的全新阶段。
根据公告,新疆宝明矿业因未能取得新建用地许可及复产所需审批手续,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油页岩开发本就是重资产、长周期行业,叠加环保标准趋严、用地成本上升等压力,复产所需资金巨大。而该子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2024年净亏9.26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再亏4.71亿元,却仅贡献公司总营收的0.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成大选择止损,转而推动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资产,实属理性之举。
我一直在关注这家公司的转型路径,说实话,这次停产决策并不意外。真正让我感到信号强烈的,是管理层传递出的战略定力:未来将依托稳健的金融资产基础,聚焦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并积极布局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高科技领域。这不是口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动作支撑。
比如,旗下科创板上市公司成大生物已在AI+疫苗研发上迈出关键步伐——2025年7月与中科院背景的“中科紫东太初”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10月又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合作,聚焦虫媒传染病防控。这些动作表明,辽宁成大正在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新任董事长徐飚和总裁张善伟均来自粤民投体系,具备深厚的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经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面孔,更是一种“轻装上阵、聚焦主业”的治理逻辑。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发行可交换债、优化债务结构等方式持续改善财务状况,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在我看来,剥离新疆宝明这块沉重的资产,短期可能面临资产减值压力,但长远看是一次果断的战略纠偏。当一家企业敢于砍掉长期拖累主业的“包袱”,并坚定押注高附加值、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时,它已经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如今的辽宁成大,不再是那个被矿产困住的传统企业。它的新标签,是生物科技、是AI赋能、是新质生产力。这场转型能否成功?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我愿意为这份决心投下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