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热潮背后
最近,制造业企业纷纷下单采购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成为这些“钢铁员工”的主要落脚点。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接连宣布斩获亿元级订单,从汽车工厂到电子产线,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走进现实。但这是否意味着它们已经能真正替代人工?或许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订单激增背后的逻辑
多家企业披露的订单显示,制造业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买家。优必选的Walker系列机器人已进入车企生产线,智元精灵G2则瞄准消费电子组装场景。这些订单看似火爆,但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更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目的,或许并非立即提升效率,而是获取真实场景数据,为技术迭代提供燃料。
这让人想起特斯拉Optimus的进化路径——通过持续收集动作数据优化算法。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打工”经历,更像是为未来积累经验的“实习期”。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工厂看重的是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个形态本身。”
双足还是轮式?形态之争
一个有趣的争议点在于: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需要“人形”?在工业场景中,轮式机器人稳定性高、成本低,已能胜任许多工作。但双足机器人因资金大量涌入,成本下降速度更快,部分型号已接近轮式机器人的价格水平。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工厂愿意尝试双足形态——尽管它们走路可能还不太稳。
智元机器人高管对此的比喻很形象:轮式机器人在平坦工厂如鱼得水,而足式机器人更适合复杂环境。这种差异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发展初期,直板机与翻盖机的路线之争,最终市场给出了多元答案。
商业化路上的“绊脚石”
尽管订单增长亮眼,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普及仍面临多重障碍。品控鸿沟首当其冲——上千个零部件的精密配合,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挑战。就像拼装乐高,单个零件再完美,组合方式不对也会散架。
技术瓶颈同样明显。以汽车装配为例,灵巧手需要达到±0.01N的力控精度才能拧紧螺丝,这对现在的机器人仍是难题。更棘手的是“场景-销量-成本”的恶性循环:必要性不足导致销量低迷,销量低又推高生产成本,反过来抑制购买意愿。这让人联想到早期电动汽车的困境——基础设施不足制约普及,而销量不足又拖累设施建设。
泡沫还是黎明前夜?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观点出现分化。有人认为当前存在“技术突破前夜的正常泡沫”,制造业押注的是未来劳动力市场;也有人警告部分企业可能无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快思慢想研究院的比喻很贴切:现在的试点项目更像是为未来产品“画图纸”,而非计算即时回报。
回望历史,工业机器人普及也经历过类似阶段——从单一功能到柔性生产,耗时数十年。人形机器人或许正站在相似的起点。对投资者而言,这既可能是见证产业爆发的机会,也需警惕技术路线突变的风险。毕竟,在科技行业,被淘汰的往往不是落后技术,而是性价比不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