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3.84亿元,同比增长56.69%,但归母净利润亏损34.2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34.74亿元。单看第三季度,营收58.67亿元同比下降3.45%,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这份成绩单呈现营收增长与利润亏损并存的复杂局面。
从财务数据看,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前期销量积累,但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值得关注。根据财联社报道,本报告期综合毛利同比增加,这一细节暗示公司可能在成本控制或产品结构上有所优化。不过毛利率改善尚未能扭转整体亏损态势,34.26亿元的净亏损规模依然庞大。
观察经营动态,北汽蓝谷的双品牌战略正在显现分化效应。极狐品牌作为高端智能电动车系列,与华为合作的阿尔法S全新HI版已在报告期内实现交付,这是全球首款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而BEIJING品牌则面向大众市场,主打经济型电动车。这种高低搭配的产品策略在理论上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但需要平衡研发投入与市场规模的关系。
在技术布局方面,公司宣称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高性能动力电池已实现热失控60分钟不见火、-7℃低温保持率大于92%、10万公里衰减5%等性能指标。这些技术参数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竞争力,但转化为市场优势仍需时间验证。同时,公司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车型已完成开发测试,于2025年7月开启运营,这在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股东结构变化也值得注意。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24.01万户,较上期下降11.53%,户均持股16.44万元。股东户数减少可能反映部分投资者选择离场,但也可能意味着股权集中度提升。融资数据显示,近期公司连续出现融资净买入,一定程度上显示部分资金对公司前景仍抱有信心。
从行业环境看,新能源汽车赛道虽然前景广阔,但竞争日趋激烈。北汽蓝谷作为国内首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具备先发优势,但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强劲对手,需要更快实现规模化效应。公司在充换电运营、分时租赁、智慧出行等综合服务板块的布局,可能成为未来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这份三季报呈现的是一个转型中的北汽蓝谷。营收增长显示业务规模在扩大,但持续亏损又暴露出盈利难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将是公司面临的核心挑战。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