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600733.SH)刚刚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34.26亿元。这个数字不仅触目惊心,也再次将这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企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财务数据来看,北汽蓝谷的营收表现似乎并不差。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84亿元,同比增长56.69%,单看这一指标甚至称得上“亮眼”。但问题恰恰出在利润端——增收不增利。第三季度 alone 就亏损11.18亿元,而去年同期及更早阶段的亏损压力仍在持续扩大。扣非净利润更是达到-34.74亿元,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根本没有产生盈利支撑,所谓的收入增长更像是在“烧钱换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提到“本报告期综合毛利同比增加”,这意味着成本控制或产品结构可能有一定改善。但即便如此,仍无法扭转巨额亏损的局面。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很现实:营销投入、研发开支、渠道建设等固定支出过于沉重,而销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不足以覆盖。
我怎么看北汽蓝谷?
说实话,看到这份财报,我心里是有点失望的。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之一,北汽蓝谷曾凭借EU系列拿下过纯电轿车销量冠军。可如今,在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极氪甚至小米汽车纷纷崛起的背景下,它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我翻了一下同期其他车企的表现:有的靠技术突破实现盈利反转,有的借力资本市场优化资产结构。而北汽蓝谷呢?还在依赖单一品牌ARCFOX和麦格纳代工模式勉强支撑高端化叙事,终端市场却反响平平。更关键的是,它没有像某些同行那样通过混动转型或出海战略缓解压力。
当然,我也理解它的难处。传统国企背景决定了决策链条长、机制灵活性不足;与华为合作的极狐车型虽有热度,但红利释放缓慢。不过,资本市场不会永远给耐心。34亿的亏损不是小数目,尤其当同行已在盈利边缘徘徊时,这种差距只会加速投资者信心的流失。
所以我认为,北汽蓝谷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再讲“战略合作”或“技术储备”的故事,而是拿出一份清晰、可执行的止血方案。否则,即使营收继续增长,市场也不会买账。毕竟,投资人要的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无休止的输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