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赛道,中国不仅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更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中国一汽总经理刘亦功,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等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在此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汽车行业的领军者,围绕技术创新、生态构建、政策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参考。
2025年成“AI+汽车”商业化拐点
“近年来,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奔跑,中国凭借政策引领加市场驱动加技术攻坚的三重合力,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进阶之路。”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表示。
事实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进阶之路,离不开政策引领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引擎。张建勇指出,政策日趋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规模化运营为用户带来更多智能驾乘体验,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的全方位跃升使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目前,“AI+汽车”正加速驶来,智能化浪潮正重塑行业格局。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汽车的价值链在发生改变。
中国一汽总经理刘亦功认为,AI正在引领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将根本性重建产业的底层逻辑、彻底性重塑产品的价值模式、颠覆性重筑科技的创新范式、系统性重构用户的体验生态,深刻重塑汽车产业的每一个价值环节,成为产业价值升级、产品竞争升级、科技创新升级、场景需求升级的最强劲引擎。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到:“长期看,我们把汽车理解成一个智能的移动空间,小米的总体战略就是人车家全生态,汽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雷军表示,通过智能生态中不同的场景、不同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汽车将可以调用整个生态的AI算力,提供丰富的场景应用,其中的产业机会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
四维图新CEO程鹏对记者表示,在AI大模型的驱动和生态协同作用下,汽车行业正在发生效率革命,智能网联车增长动能已发生转换。“在清晰的技术驱动下,辅助驾驶系统成本快速下降,组合驾驶辅助(NOA)、端到端等高阶功能渗透率快速提升,AIAgent智能体规模化上车。”程鹏表示,2025年是AI从场景试验走向商业化、规模爆发的拐点。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预测,随着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月度收费模式将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企业将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运营的价值重构。“从商业模式角度,自动驾驶企业既有供应商模式,即通过为新车提供零部件、芯片或软件,一次性获取相应收益,也有循环性收费模式,比如月度收费模式。我认为,当自动驾驶发展到L4、L5级别,真正出现一个能像机器人一样每小时都帮你开车时,月度收费模式是有可能实现的。”他表示。
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则表示,智能驾驶行业在经历阶段性事件后,正进入深刻反思与规范建设期。
全面推动制造智能化转型
目前,政策和市场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截至2025年8月,北汽集团L3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超11万公里,构建起“一核三环”安全体系;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实现千台示范运行,推动智能科技从概念走向现实。
据张建勇介绍,在智能座舱领域,北汽集团推出行业首创“元境 AI”大模型中枢平台,灵活接入DeepSeek、豆包等顶尖垂类模型,选用行业最优方案,目前已在北汽极狐、北京越野多车型落地。
在智能驾驶领域,北汽集团针对不同车型产品定位,制定差异化智能网联技术搭载策略,构建全层级智能驾驶技术体系。北汽极狐与北京越野系列车型已广泛搭载L2级辅助驾驶,行业首次基于高通8775芯片的舱驾融合系统量产上车将于近期完成。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正在经历从软件驱动2.0到数据驱动3.0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全面普及,城市NOA从高端选配变为标配,在AI大模型赋能下,智能座舱正从功能满足转向价值创造。
刘亦功指出,面对产业变革大势,中国一汽提出“以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价值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战略转型目标,并以“AI+”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作为主要抓手,加速全体系全方位的智能化转型。积极推进企业智能化运营,构建企业“智能生命体”OpenMind,并通过“一汽·七星云工作台”支持超2万名员工在线协同作业;加速实施产品智能化升级,红旗品牌分别推出“司南智驾”和“灵犀座舱”;全面推动制造智能化转型,依托五大生产基地建成25座精益高效智能化工厂,直采超过16万条工业设备数据,提供128类数据服务。
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长的协同进化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生态协同的马拉松。“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的转型关键期,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开放合作则是推动产业共进的关键力量。”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则分享了宝马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与低碳化转型,为宝马深化本土合作创造了全新战略机遇。高乐强调,跨行业合作是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不仅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和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他表示,宝马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在保持宝马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深度融合中国本土创新力量,满足中国用户对智能出行的期待。
刘亦功表示,破解“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等问题制约产业整体效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突破”三大挑战,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产业链优质资源,搭建跨越组织边界、实现技术共建共享的国家级汽车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以协同格局应对变革挑战,以开放生态赋能产业发展。
着眼构建新生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刘亦功指出,要聚焦“算力、数据、算法、操作系统、芯片、域控传感、整车集成”七大核心要素,共创开源技术平台、共克关键核心技术、共建标准法规体系、共育智能网联人才,凝聚“政产学研用”合力,共同打造“全栈自主、开源灵活、先进安全、共创共享”的中国式智能网联解决方案。
雷军则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处于历史的机遇期,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张建勇强调,北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围绕智能网联产业链关键环节,与20多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共生”生态格局,为技术突破加速赋能。
针对当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张建勇提出倡议,建议全行业合力推动政策协同,打通跨区域落地堵点,打破技术壁垒,深化技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