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旭股份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投资者交流,却释放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信号——从独家中标650MW上海临港海上光伏项目,到第三代满屏ABC组件批量出货、海外签约1GW大单,再到负债率大幅下降超8个百分点,这家公司正在用实打实的经营进展,撕开光伏行业“内卷”困局的一道口子。
整场说明会最引人注目的,是管理层反复强调的“反内卷”与“价值定价”。过去两年,光伏行业因产能无序扩张陷入价格战泥潭,多数企业利润承压。但爱旭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以N型ABC技术为核心,打造高效率、高颜值、高可靠性的差异化产品。数据显示,其标准版型ABC组件功率达655–660W,相较主流TOPCon高出约30W;而最新满屏组件更是突破680W,预计2026年底将推出效率26%、功率700W的产品。这种技术领先直接转化为市场溢价——在欧洲、澳新等高端市场,ABC组件享有10%–50%的价格优势,并已在多个户用市场拿下市占率第一。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优势正快速落地为商业成果。不仅在烟台水面实证中实现单位面积发电量提升10.2%,还凭借抗隐裂、抗腐蚀等性能独家中标大型海光项目。同时,公司双面率提升至80.5%,并通过中国计量院、TÜV莱茵等权威认证,进一步打开集中式电站空间。随着国央企招标 increasingly 倾向高功率组件,爱旭作为少数具备长期供货记录的企业,有望在2026年实现集中式市场的显著突破。
我还注意到一个被市场低估的财务亮点: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超18亿元,叠加定增募资35亿元,负债率较年初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公司在行业底部依然保持了强劲的造血能力和融资信心,这在当前环境下尤为珍贵。
说实话,当我看到爱旭在澳洲斩获“最佳创新奖”、Sunwiz排名销量增幅第一时,我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出海战略已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在构建品牌力。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持续加码清洁能源投资的背景下,全球对高效组件的需求只会更强,而爱旭恰恰卡位在技术+品牌的双重高地。
当然,挑战仍在。BC路线虽领先,但隆基等巨头也在加速追赶;满屏组件供不应求的背后,是产能爬坡的压力。但我认为,爱旭的核心逻辑已经清晰:它不再参与同质化竞争,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化产品设计,把光伏从“成本导向”拉向“价值导向”。如果这个模式能持续验证,那么它的估值体系,或许也该跳出传统制造的框架来重新审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