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再获大单透露什么信号?
今天看到东软集团公告拿下国内某知名车企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定点,预计6年生命周期内涉及金额42亿元。这已经是东软三个月内第二次官宣同类订单——9月刚宣布过56亿元的定点。作为在汽车电子领域深耕三十年的老牌供应商,东软这次合作透露出几个值得玩味的趋势。
智能座舱赛道持续升温
从公告细节看,这次合作车型将在2026-2027年量产,搭载基于高通平台的智能座舱方案,深度融合AI算力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这恰好印证了补充材料中博泰车联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四年复合增长率超30%。当前主流车型的座舱系统正从单纯的车机娱乐向全场景交互升级,东软这类能提供"芯片+算法+交互"全栈方案的供应商显然吃到了红利。
有意思的是,补充材料里提到零跑B01等10万级电动车已开始标配高通8295座舱芯片,而东软正是该芯片全球首个量产供应商。当高端配置向下渗透成为趋势,先发企业的规模优势可能进一步放大。
定点通知背后的不确定性
虽然公告金额看似可观,但风险提示部分需要特别注意:这类定点通知不等于最终采购量,实际订单取决于车企未来产量。就像公告里明确说的,汽车市场波动、生产计划调整都可能影响最终落地情况。这让我想起补充材料中博泰车联的处境——尽管市占率排行业第三,但持续亏损反映出智能座舱行业"规模不经济"的尴尬。
东软的优势在于客户覆盖面广,公告提到其产品已适配绝大多数国内车厂及国际品牌。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策略,或许能更好抵御单一客户订单波动的风险。
汽车电子的长跑逻辑
从两次定点通知可以看出,车企与东软的合作周期都在4-6年,这种长期绑定关系正是汽车电子行业的特性。但要注意的是,公告明确表示当前处于开发阶段,对今明两年业绩没有直接影响。投资者需要警惕短期炒作风险,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东软在AI大模型与车载系统融合方面的技术沉淀。
补充材料里四维图新CEO的发言很有启发性:未来三年辅助驾驶将从"高端选配"变为"全民标配"。当智能座舱成为基础配置,像东软这样同时布局智能驾驶、车联网的供应商可能获得协同优势。
(风险提示:以上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汽车电子行业技术迭代快、客户集中度高,投资者需审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