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刚刚丢出一枚重磅消息:公司收到国内某大型汽车厂商的定点通知,将为其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订单总金额预计达42亿元。产品计划于2026至2027年陆续量产,生命周期约6年。这一消息由财联社率先披露,并迅速被资本市场关注。
这笔订单的落地,意味着东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正式进入收获期。作为国内老牌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近年来持续加码汽车电子业务,尤其是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等方向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此次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头部车企的核心供应商,说明其技术能力与系统集成经验已获得主流厂商认可。根据公开信息,东软在AI、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均有成熟应用,尤其在智慧城市和医疗信息化方面积累深厚,这些能力正在反哺其汽车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不过,回到基本面来看,东软当前的财务表现并不算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72%至74.91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为510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66.47%。利润缩水的背后,一方面是研发投入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与此同时,股东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散户数量明显上升,而北向资金和部分ETF则选择减持,显示出机构态度偏谨慎。
但我认为,这份42亿的定点合同,可能是扭转市场预期的关键信号。虽然短期利润承压,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属于高附加值产品,随着后续车型放量,毛利率有望逐步改善。更重要的是,这单合作打开了未来更多车企定点的可能性。要知道,在汽车行业,一旦进入主流厂商供应链体系,后续迭代项目和新平台导入的机会就会持续不断。
从技术走势上看,目前股价处于10.2元左右,接近10.24元的压力位,MACD已出现金叉迹象,筹码成本集中在10.66元附近。如果能在量能配合下有效突破前高,不排除开启一波趋势性行情。当然,也要警惕主力资金流出和业绩兑现节奏带来的波动风险。
总的来说,东软不是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题材股,而更像是一位稳扎稳打的“转型派”。它手握政企数字化、医疗科技、汽车智能化等多个长期赛道,现在终于在汽车领域拿到了看得见的成果。我对它的看法是:短期看情绪催化,中期看订单落地节奏,长期则要看能否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这一次的42亿大单,至少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