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近日取得关键进展,该案作为全国首例上市公司重整与子公司破产清算协调审理案件,通过“底层调整+上层拍卖”双轨处置模式,系统性剥离低效资产,推动企业向数字文旅、AIGC等内容科技领域转型,成为司法重整驱动传统企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11月18日,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司法挽救科技创新企业典型案件工作通报会上,文投控股案等8起典型案例被集中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已成功挽救27家拥有专精特新资质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医疗、算力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平均挽救周期仅4.5个月,累计引入投资24亿元,化解债务超100亿元,稳定就业岗位2000余个。
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忠勇介绍,北京破产法庭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创新构建破产审判机制,实现从“保主体”到“保技术、保生态”的多维升级。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需求,成功挽救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27家,一半以上企业通过庭外与庭内重整程序相结合,实现快速挽救。挽救企业从启动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平均用时仅4.5个月,有效维护了民生领域科技项目的持续运营。
面对科创企业技术迭代快、创始人依赖度高、轻资产运营等特点,北京破产法庭围绕“提速、规范、稳营、转型”,推出多项创新举措。法庭通过简化受理流程、推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整价值等方式抢占挽救窗口期,某案例从受理到批准计划仅用35天。同时建立一揽子解封机制,今年1—10月,运用该机制解封科创企业32个银行账户,一次性解除1252笔强制冻结,释放2.26亿元资金,有效维护重整企业运营价值。
会上,北京破产法庭庭长常洁通报了8个司法挽救科技创新企业典型案例,包括有效衔接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程序、创新采用“假马竞标”招募重整投资人,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涅槃重生的北京医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重整案;重整挽救上市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等。
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公布的案例中,国双控股案保留了原出资人权益,迈迪顶峰案许可企业自行管理。对于为何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常洁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挽救措施的核心考量是“保留科创企业核心动能”。她强调,科创企业的竞争力高度依赖创始人的技术专长和核心团队稳定性,若简单调整出资人权益或终止企业自行管理,可能导致技术断档、团队流失,反而失去挽救价值。为此,法院创新设计“权益保留与责任绑定”机制,要求股东继续投入专利等非货币资产,同时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保障偿债;在许可企业自行管理的同时,以要素式清单明确行权边界,实现“企业稳营、债权人放心”。
李忠勇表示,未来法院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机制创新,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等纳入评估;强化协同治理,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科创企业困境预警机制;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复合型审判队伍。据悉,法院将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新模式,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邀请技术专家授课,推动审判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规则。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北京破产法庭不仅帮助企业化解债务危机、实现转型升级,更为全国科创企业司法挽救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