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再落子
南京医药最近动作频频。刚刚公布了向29名核心管理及骨干人员预留授予194.1万股限制性股票的消息,授予价2.54元/股。这是继今年5月首次授予172人1605.9万股后,2025年股权激励计划的第二波落地。
从公告看,这次预留授予的股份占比总股本仅0.15%,但结合首次授予部分,合计规模已达到18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股票全部来自公司前期回购——今年3月启动的回购计划,最终耗资8892万元从二级市场买回1800万股,均价4.94元/股,比现在激励价低了近一半。
激励背后的算盘
这种“低价授股+业绩绑定”的操作,算是国企混改的常规打法。翻看公告细节会发现,这批股票设置了24-48个月不等的锁定期,分三期解锁,每期比例40%、30%、30%。这意味着,拿股票的员工至少要等两年才能开始变现。
从激励对象看,29人全是中层骨干,没有高管参与。这种“普惠式”激励可能有两个考量:一是避免高管短期套现引发争议;二是医药流通行业竞争激烈,基层业务骨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公司营收。三季报显示,南京医药虽然营收超400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9%,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明显。此时加大核心团队绑定,或许是为突破利润率瓶颈铺路。
行业参照系
横向对比很有意思。差不多同期,振东制药抛出2.5亿元员工持股计划,覆盖2000人;绿色动力也更新了股权激励草案。医药行业似乎正掀起一轮“人才锁定潮”。但与振东的全员激励不同,南京医药更倾向“精准激励”——前次激励引进5名中层管理人员,这次重点显然是稳住现有团队。
再看母公司新工集团的案例。其2021年对南京医药的首轮股权激励,使公司2020-2024年扣非净利润增长91%。这种“增量分享”模式,或许正是南京医药连续两轮推股权激励的底气所在。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债务率达24.69%,在推行激励的同时,资金链压力值得警惕。
长期观察点
股权激励从来都是双刃剑。一方面,2.54元的授予价虽高于净资产,但相较当前股价仍有折让,可能带来阶段性抛压;另一方面,若未来解锁期业绩不达标,回购注销股份又会减少流通盘。投资者不妨关注两个节点:一是明年5月首批限制性股票是否达到解锁条件;二是国资股东在可转债转股和激励计划之间的平衡艺术。
医药流通行业正处于转型深水区,南京医药这类区域龙头既要应对带量采购冲击,又要布局数字化转型。用股权换效率的策略能否见效,或许明年年报会给出初步答案。当然,任何投资决策都要结合自身风险偏好,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