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事实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强调基础研究长期积累的价值,这一理念在近年获奖成果中得到充分印证。而这种“长期主义”思维,不仅适用于科研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同样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为例,其持续20年的不断进化与全球实践,本质正是通过创新重建价值坐标系,为企业打破效率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鲜活样本。
工业时代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价值坐标系往往以企业自身为核心,员工围绕企业制定的目标开展工作,用户则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只能被动接受产品。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传统价值坐标系的弊端逐渐凸显。企业内部部门壁垒厚重,信息流通不畅,决策效率低下,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员工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工作积极性不高;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导致库存积压、销量下滑等问题。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突破之处,正在于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框架,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员工自主经营的全新价值体系。“人”即员工,“单”即用户需求,“合一”则是指员工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员工围绕用户需求开展创新工作,实现用户价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在这种模式下,海尔将原来的科层制组织架构拆解为数千个自主经营的小微组织,每个小微组织都直接面对市场和用户,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小微组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策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人单合一”模式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转变。在传统模式下,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缺乏创新动力和积极性。而在 “人单合一”模式下,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创业者,其收入与小微组织的业绩和用户价值的实现直接挂钩。这种激励机制使得员工能够主动关注用户需求,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
同时,“人单合一”模式还重构了企业的价值分配体系。在传统企业中,价值分配往往与职位等级挂钩,导致分配不公,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在海尔,价值分配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为依据,谁创造的价值多,谁获得的回报就多。这种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还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海尔,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尽管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已在全球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下仍有不少企业固守传统的价值坐标系,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这些企业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升级,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价值理念、创新经营模式,终将被市场淘汰。
当然,对企业而言,重建价值坐标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企业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更灵活的协作体系;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让价值分配与创新成果、用户价值深度挂钩;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体系,确保产品与服务始终贴合市场。同时,政府与社会也应给予支持,政府可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企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可加强对创新企业的宣传,营造“鼓励创新、宽容试错”的氛围,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建价值坐标系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企业只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不断优化价值创造和分配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在科研领域冲击诺贝尔奖,还是在产业领域培育世界级企业,都需要这种在创新中重建价值坐标系的勇气和智慧。唯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