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竞争白热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创新如何突围?
近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仑,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旭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共同做客《对话》,围绕产业创新的技术突破、AI融合挑战及生态共建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从“工业牙齿”到全球最快CT机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仑手持一块20克拉左右的人造钻石,向观众展示:“超硬材料被称为‘工业的牙齿’,中国占据全球95%产能。它的应用非常广,在航天、芯片、人工智能领域等。”他进一步解释,人造金刚石已应用于晶圆加工,其精度直接关系高端芯片制造。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旭波则用两组数字彰显实力:“我们研制出全球领先的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每一个立方米的精度达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7微米),主要服务精密制造业、航空业的发展;研制的0.235秒超宽体CT创全球纪录。”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以冰箱保鲜技术为例,阐释创新体系的价值:“在家电行业里边,我们已经有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行业的三分之二。磁控保鲜技术通过磁场管理到细胞级氧鲜,同样放在冰箱的东西,吃到的感觉和营养是不一样的。”
当AI遇上制造业,未来会是什么样?
面对AI观察员对三家企业AI应用潜力的评分(海尔90分、国机80分、通用技术75分),周云杰坦言:“我们目前AI的应用能力能打60分就不错了,还有很大的差距。2025年我们要全面拥抱AI,就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拥抱AI。我的观点是与AI同进化或者被AI边缘化。”
制造业AI落地的现实难题引发热议。张晓仑表示:“未来制造业跟AI应该是非常紧密的,但难度很大。生产线数据采集成本高、场景复杂,且涉及企业核心数据资产安全。更关键的是,AI幻觉是当前技术的内在局限,但制造业容错率极低,亟需从技术、监管、适度容错机制全方位考量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
于旭波提出:“通用技术启动‘个十百千万’工程,将打造1个AI基础支撑工程、布局10个典型的AI的纵向产品、培育100名‘工业+AI’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并希望能有1000个AI落地的场景,打造1万个以上的智能体和数字人。AI不是替代者,而是探路者,帮我们预判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