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刚刚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主要经营数据,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细品的信息。
根据公司公告,2025年1—9月,上海石化实现炼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销售总量分别为:柴油178.81万吨、汽油247.09万吨、航煤102.69万吨;化工方面,聚乙烯销量40.80万吨,聚丙烯30.16万吨,对二甲苯52.86万吨。从价格看,几乎所有主要产品均价同比都出现下滑——柴油-7.3%、汽油-7.82%、航煤-12.05%,化工品如苯价更是大跌24.26%。尽管原油加工成本也同比下降了10.39%,但整体行业价差依然承压。中金公司在其研报中指出,三季度石脑油裂解价差同比下滑15%,乙烯价格下跌4%,反映出化工周期仍处于修复初期。
不过,也有亮点浮现。第三季度单季,公司归母净利润达0.3亿元,同比大增362%,环比成功扭亏。这主要得益于成品油结构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柴油销售在三季度同比增长6%,受益于全球柴油裂解价差走强。此外,公司120万吨乙烯提质升级项目正稳步推进,预计2028年投产,该项目将对接高端聚烯烃产品,有望提升附加值,也被视为未来盈利改善的关键变量。
我看到这些数据时,第一反应是:这家老牌石化企业正在经历典型的“周期底部挣扎+转型期待”的阶段。营收下滑、利润亏损,表面看不容乐观,但Q3能扭亏为盈,说明管理层面对生产节奏和产品结构的调控已经起效。更让我关注的是,就在几天前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石化集团携上海石化等子公司集体亮相,明确提出要为风电产业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这不只是品牌展示,而是战略信号——传统能源企业在主动融入绿色产业链。
我认为,市场目前对上海石化的估值仍偏低,A股PB仅1.2倍,H股更是低至0.5倍。中金公司虽然下调了盈利预测,但仍维持目标价不变,正是考虑到碳纤维等新材料业务可能带来的估值重塑空间。短期看,化工景气度回升还需等待;但长期看,如果乙烯升级项目顺利落地,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打开局面,这家公司或许会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重新赢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