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189.80%,这个数字一出,市场瞬间炸锅。9.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叠加营收近110亿、同比增长23.56%的成绩单,让这家原本不算特别高调的制造业企业站上了聚光灯下。更惊人的是第三季度单季净利2.9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40.41%——这已经不是稳健增长,而是典型的业绩爆发。
从财报细节来看,这次增长并非靠财务腾挪或一次性收益。公司明确指出,驱动因素有四:一是制冷剂产品价格上行,带来毛利率改善;二是高端铝箔和电子元器件销量提升,说明核心主业在扩张;三是新并公司蓝恒达开始贡献收入,外延式增长落地;四是内部研产销协同优化和大客户机制改革见效,意味着管理效率也在提高。这些都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经营基本面实实在在的改善。
再往下看,现金流也同步向好。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86亿元,同比增长36.08%,说明利润是有真金白银支撑的。资本结构方面,虽然流动比率0.93略低于1,但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增长29.42%,其他非流动资产暴增411.22%,可能与在建项目或长期投资有关,符合扩张期企业的特征。股东层面,控股股东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继续增持,港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也在加码,而部分公募基金略有减持,整体筹码趋向集中。
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东阳光的关注并不深。它不像宁德时代那样站在新能源风口,也不像茅台有品牌护城河。但它现在交出的这份成绩单,让我重新审视它的定位——这是一家典型的“被低估的成长型制造企业”。
它的六大业务板块中,电子元器件、高端铝箔、液冷科技都踩在当前产业升级的节奏上。尤其是液冷科技,在AI服务器散热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潜在空间巨大。而制冷剂属于化工新材料,受环保政策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定价权增强,正好受益于供给侧变化。
当然,68倍的TTM市盈率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其盈利增速接近200%,PEG其实并不高。而且制造业估值不能只看PE,市净率6.8倍、市销率4.6倍,结合ROE提升6.6个百分点至9.75%,说明资产盈利能力正在加速修复。
我认为,东阳光这一轮上涨逻辑清晰:内生改善+外延并表+行业景气共振。如果后续能持续兑现高端制造领域的订单和技术突破,它有可能从“周期成长股”逐步转向“科技制造平台型企业”。眼下市场给的估值溢价,未必是泡沫,而可能是对未来转型的一种提前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