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79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正式辞去福耀玻璃董事长职务,长子曹晖接任,标志着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完成代际传承。根据公告,曹德旺将保留董事身份,并被授予“终身荣誉董事长”称号,而曹晖则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这场交接并非突然之举,而是曹德旺多年布局的落地。他曾公开表示:“我八十岁了,该退休了。”如今,他终于将掌舵37年的企业交到了下一代手中。
曹晖的履历堪称扎实。自1989年从车间基层做起,历经香港分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总经理(2006–2015),再到副董事长,他在福耀体系内深耕超过三十年。期间,他还曾短暂离开创业,专注于工业4.0背景下的汽车玻璃新项目,后该项目被福耀收购。这段独立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管理能力,也体现了曹德旺对其能力的认可与考验。相比之下,小儿子曹代腾和女儿曹艳萍对接班兴趣不大,女婿叶舒虽一度担任总经理,但始终未进入核心决策层。最终,曹德旺还是选择让长子回归并接棒,这一安排也印证了其“接班人必须懂业务、有实战经验”的理念。
在交接之际,福耀玻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达333.02亿元,同比增长17.62%;归母净利润70.64亿元,同比增长28.93%,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公司在全球市场稳居龙头地位,每三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来自福耀。这种稳健的基本面,为曹晖的接班提供了坚实基础。
传承,不只是权力移交
说实话,看到曹德旺卸任,我心里是敬意多于唏嘘。这位从福建福清走出来的企业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专注一片玻璃”。他不仅把一家乡镇小厂做成全球冠军,还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打赢反倾销官司,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厂并被拍成纪录片《美国工厂》,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象征之一。
但我更佩服的是他对“传承”的清醒认知。他没有强行让子女提前上位,也没有搞“家族世袭”的形式主义,而是让曹晖在一线历练、在外创业、再回归整合,整个过程用了近二十年。这种耐心,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实属罕见。
我也注意到,曹德旺特别强调一点:慈善是他个人的事,不是公司义务。他累计捐出160亿元,包括出资百亿创办福耀科技大学,但他始终坚持“用私财行善”,不挪用公司一分钱。这种边界感,恰恰是很多家族企业做不到的——把企业当成家族提款机,最终拖累公司治理。
现在曹晖接手的,是一个制度成熟、财务健康、全球化布局完善的公司。他的挑战不再是“活下去”,而是如何在全球新能源车变革中保持技术领先,如何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及如何在父亲的巨大光环下走出自己的管理风格。
这让我想起娃哈哈宗馥莉的困境——同样是二代接班,却因股权分散、商标归属不清、内部利益盘根错节而举步维艰。相比之下,福耀的交接之所以平稳,正是因为曹德旺早早就完成了资产梳理、制度建设和接班人培养。
所以在我看来,福耀这次交棒,不只是一个家族企业的权力过渡,更是中国民营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一次成功示范。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谁姓曹谁上台,而是价值观、制度和战略定力的延续。曹德旺退了,但他的影子会留在这家公司很长一段时间。而曹晖要做的,或许不是超越父亲,而是守护住这份来之不易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