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创投2025年投资图谱总结:硬科技“国家队”的产业突围与国产替代攻坚
一、投资全景:硬科技主导,全周期覆盖
1. 领域分布:新材料、半导体、医疗健康领跑
2. 阶段特征:早期布局+成长期主力
3. 地域布局:深圳为核心,长三角协同
二、细分赛道解析: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
1. 新材料:国产替代的“隐形冠军”
2. 半导体:全链条自主可控
3. 医疗健康:创新药与再生医学双突破
4. 高端装备:机器人与精密制造
5. 数字经济:AI与工业软件国产替代
三、投资策略:“技术-场景-规模”三维穿透
四、总结: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担当
深创投:以“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什么”践行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引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下的“国家队”担当
一、时代命题:国家需要“自主可控”的科技与产业
(一)国际局势倒逼:从“技术封锁”到“产业链脱钩”
- 半导体领域:美国联合盟友限制EUV光刻机、先进制程芯片出口,我国芯片设计、制造、设备环节仍存在多处“断点”;
- 新能源领域:欧盟酝酿对中国锂电池加征关税,美国拟限制中国光伏组件进口,倒逼我国加速钠电、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突破;
- 新材料领域:商务部最新出口管制涵盖人造石墨负极、稀土永磁设备等,凸显我国在高端材料领域“自主可控”的紧迫性。
(二)国家战略需求:“硬科技”是破局关键
中央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撑”。深创投作为国有创投机构,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以下领域“补短板、锻长板”: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突破设备、材料、设计环节“卡脖子”;
新材料:实现高端碳材料、半导体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的国产替代;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保障锂电池、光伏、机器人等产业链安全;
生物医药:攻关创新药、再生医学等“未满足需求”领域。
二、深创投的回应:“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什么”的实践逻辑
深创投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服务科技创新的国有创投机构。2025年,其管理规模超510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1600家,其中272家上市。其投资逻辑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形成“政策导向 技术壁垒 产业协同”的三维投资体系。
(一)聚焦“卡脖子”环节:以资本攻坚技术空白
深创投将70%以上资金投向硬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
投资昆高新芯(国内唯一量产千兆PHY芯片)、蓝芯算力(RISC-V服务器CPU)、鉅瓷科技(氮化铝粉体打破日企垄断)等项目,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全链条。其中,昆高新芯的车规级TSN芯片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填补国内车载以太网芯片空白。
新能源材料:
布局国瑞新材料(核级石墨供货华能石岛湾核电站)、立探新能源(钠电硬炭负极配套宁德时代)、赛墨科技(轻质高导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等,解决新能源产业链“材料依赖”问题。国瑞新材料的“一焙一化”工艺使核石墨生产周期缩短2-3个月,支撑我国核电国产化。
高端装备与机器人:
押注源升智能(机器人灵巧手负载30kg,触觉传感器全球领先)、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精度0.1%,参与嫦娥五号)、航威智能(航天级微特电机)等,推动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源升智能的灵巧手已应用于小米生态链,打破日本企业垄断。
(二)构建“双轮驱动”模式:政策资本与市场资本协同
深创投创新“政策性资金 市场化基金”双轮模式,放大资本效能:
政策性资金:联合国家大基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如深圳天使母基金、苏州元禾)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卡脖子”项目。例如,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共同投资德方创域(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加速技术落地。
市场化资本:通过红土创投、深创投制造业基金等市场化主体,吸引产业资本(如华为哈勃、宁德时代)参与,形成“技术-产业-资本”闭环。例如,普照信息(光掩膜基板)B轮融资中,深创投联合江丰电子(靶材龙头),强化半导体材料生态链。
(三)强化“全周期服务”:从技术验证到产业化落地
深创投不仅提供资金,更深度参与企业成长:
早期孵化:对天使轮、Pre-A轮项目(如庆为航空、若见辉瞳)提供技术尽调、团队搭建支持,助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成长期赋能:对A/B轮企业(如坤维科技、鑫精诚传感)对接产业资源(如比亚迪、一汽),加速产品验证与产能扩张;
成熟期助推:对C轮及以后企业(如铁锚科技、诺一迈尔)支持国际化布局,协助对接全球供应链与客户。
三、成果与价值:为国家科技安全筑牢“资本防线”
(一)技术突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截至2025年10月,深创投投资的硬科技项目中,32%实现“从0到1”技术突破:
昆高新芯的千兆PHY芯片打破博通垄断,车规级TSN芯片市占率超20%;
国瑞新材料的核级石墨实现国产化,替代日本东丽产品;
源升智能的机器人灵巧手负载能力达30kg,精度超越国际竞品。
(二)产业安全:支撑产业链自主可控
深创投投资的企业中,78%进入国家“强链补链”重点企业名单,覆盖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关键领域:
半导体领域:通过投资昆高新芯、蓝芯算力等,我国车载以太网芯片自给率从5%提升至35%;
新能源领域:立探新能源的钠电负极材料支撑宁德时代量产,降低对锂资源依赖;
新材料领域:鉅瓷科技的氮化铝粉体实现100%国产化,保障5G基站、IGBT模块供应。
(三)资本回报:实现“国家战略 商业价值”双赢
深创投的投资不仅服务国家战略,更创造显著经济价值:
282家上市企业中,硬科技企业占比超80%,总市值超2万亿元;
被投企业平均IRR(内部收益率)达2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未来展望:以资本之力护航科技强国
面对中美科技战持续升级、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形势,深创投将进一步深化“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什么”的战略定位:
(一)聚焦“新质生产力”:加码前沿科技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AI芯片)、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投资“从1到10”的技术迭代项目,如深创投2025年成立的15.5亿元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基金,瞄准家庭陪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场景。
(二)强化“链主”协同:推动生态共建
联合华为、宁德时代等产业龙头,设立“链主 创投”专项基金,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构建“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生态。
(三)深化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
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通过跨境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我国硬科技成果“走出去”,同时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提升产业链韧性。
结语
深创投的26年历程,是一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成长史。从早期支持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起步,到如今在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密集布局,其始终以资本为桥,连接技术与产业,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动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深创投将继续践行“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什么”的使命,做中国科技突围的“资本先锋”,为全球科技竞争贡献中国力量。
(数据来源:深创投官网、公开融资信息、商务部出口管制公告)
由深创投领投的知名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启动IPO辅导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在安徽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为合肥高新区第三家启动IPO的量子科技企业。公司由中科院团队创立,专注于自主可控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及全产业链生态建设,已上线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超3000万,与500多家单位开展量子计算应用合作。...展开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9月15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在安徽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
这是继国盾量子、国仪量子后,合肥市高新区第三家开启IPO进程的量子科技企业。
本源量子团队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实控人为该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公司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及全产业链生态,并推动量子计算产业落地。目前,其量子计算云服务全球访问量已超3000万,量子计算机在我国多地实现商业化部署,关键核心设备还曾获国际大额订单。
中科院团队打造
自主可控工程化量子计算机
备案报告显示,本源量子成立于2017年9月11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张辉。截至2025年6月30日,郭国平直接持有公司21.08%的股份,并通过合肥亿斯特立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肥博睿精思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肥聚高圣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肥聚智兴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超过30%的表决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据公司官网介绍,本源量子团队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本源量子聚焦量子计算产业生态建设,打造自主可控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围绕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测控一体机、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量子计算云平台和量子计算科普教育核心业务,全栈研制开发量子计算,积极推动量子计算产业落地。
本源量子自主研制出中国首个量子芯片设计软件、量子芯片生产线、量子计算机整机、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等。公司拥有的量子计算相关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
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为本源量子首席科技顾问、联合创始人。郭光灿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开创者和奠基人,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首席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