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来源:中国证券报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民谚生动地诠释了北大荒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中国证券报记者上一次来北大荒采访春耕还是在2023年。时隔两年,记者再次来到北大荒,想看看这里又有哪些新变化。
穿梭于各农场有限公司之间,公路两侧要么是望不到边的平整旱田,要么是方正的水稻格田。在这里,田间地头建有小型气象站,配有智能化的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仪;育秧大棚安装监测系统,插秧机用上北斗导航,无人机喷洒底肥……这些早已是北大荒农业生产的标配。
上一次,记者探访了智能育秧大棚。这次,记者探访了智能育秧车间。如果说智能育秧大棚是“二维平面育秧”,那么新上马的循环立体育秧设备则让育秧升级成“三维立体模式”,效率更高效、管护更精准,资源利用更充分,综合效益更可观。
几天调研走访下来,记者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种地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看头。特别是科技的进步解放了更多人力,更带来了巨大效益。
如今,种地已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从靠经验种地向靠数据种地转变。精准、高效正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当下的北大荒,先进科技早已贯穿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每一步操作的背后都有数据支撑,每一斤粮食的增收都有科技助力。这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实践,更是科技兴农的具象化呈现。
调研期间,记者在江滨农场有限公司多功能展厅看到了63米长版画《江滨颂》。一幅幅版画记录了北大荒的历史,也让北大荒人深刻认识到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北大荒作为农业战线排头兵,一定能依靠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解答好“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里挖掘无限的增长潜力”这道考题,在农业科技等领域进行更多探索实践。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北大荒的期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