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电科技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和中芯国际旗下芯电半导体,以约7.8亿美元现金成功私有化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STATS ChipPAC Ltd.),成为中国A股企业首次跨境收购全球一流封测企业的标志性事件。这笔交易不仅让长电科技一跃进入全球封测行业前三,更通过精巧的资本架构设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海外优质资产的控制,成为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走出去”的经典范本。
整个交易结构堪称教科书级别。面对近50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当时资产负债率高达68%、净利润仅七千多万元的长电科技显然无力独自承担。于是,公司联手“大基金”和中芯国际,搭建了三层SPV(特殊目的公司)结构:先由三方共同出资设立长电新科,再通过其控股长电新朋,最终在新加坡设立JCET-SC作为收购主体。总资金7.8亿美元中,长电科技实际出资约2.6亿美元,占比33%,而“大基金”出资加借款合计达3亿美元。但通过股权分层与董事会席位安排(长电科技委派4名董事,占多数),确保了对整个收购链条的控制权,避免了因引入国资基金而导致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我始终认为,这起并购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买下了谁”,而是如何在一个高杠杆、高风险的跨境交易中,平衡资金、控制权与整合压力。尤其是债务重组部分——为解决星科金朋原有债券问题,长电科技协助其发行2亿美元永续债,并提供担保;同时引入过桥贷款完成债务置换。这一系列操作有效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财务负担,也为后续整合争取了时间。
当然,初期整合并不顺利。星科金朋连年亏损,韩国工厂搬迁导致客户流失,加上文化管理差异,一度拖累长电科技整体业绩。但从长远看,这笔收购的战略价值已充分兑现:2020年星科金朋实现扭亏为盈,到2024年,其与新建的长电韩国工厂合计贡献营收近39亿美元、净利润超3亿美元,成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更关键的是,长电科技借此掌握了扇出型封装、芯片凸点倒装等先进专利技术,大幅缩短了与国际巨头的技术代差。
回头看,这场并购的成功,既是国家战略引导(大基金推动)、产业链协同(中芯国际支持)的结果,也体现了企业自身对全球化布局的坚定决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并购,拼的不是短期账面盈亏,而是长期技术积累与整合能力。对于仍在探索出海路径的中国科技企业而言,长电科技这步“险棋”,走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