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电驱刚刚公布了其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对象名单。这份在11月21日由公司董事会正式披露的文件显示,本次共向155名激励对象(含预留)授出514.82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33%。其中,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成为最大受益群体,149人合计获得416万股,占比高达80.80%。
从具体人员来看,公司高管层也获得了相应份额:董事、副总裁张红信获授12万股,副总裁郑艳文获授10万股,其余如职工董事张文刚、财务总监杨子江、董秘戴芩各获8万股。所有激励对象均未包含独立董事或持股5%以上的股东及其亲属,符合监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激励还设置了52.82万股的预留部分,将在未来12个月内确定具体人选,显示出公司在人才储备和后续激励上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市场对卧龙电驱的关注并不仅限于股权激励本身。作为宇树科技的重要产业合作伙伴,卧龙电驱近年来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与供应。公开资料显示,公司通过金石成长基金间接持有宇树科技约0.1525%股权,更重要的是,其无框力矩电机和关节模组已应用于宇树的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产品中,并已有小批量订单落地。今年7月,卧龙还在日本TECHNO-FRONTIER展上首次展出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伺服系统,技术进展可见一斑。
看到这份激励名单,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一次典型的“以核心骨干为本”的激励设计。80.8%的额度给了149名技术和业务骨干,说明公司真正想绑定的是执行层的中坚力量,而不是仅仅奖励几位高管。这种结构往往意味着企业希望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尤其是在当前机器人赛道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技术研发的连续性和团队稳定性至关重要。
而且别忘了,卧龙不只是个财务投资者。它和宇树的合作是实打实的技术协同——提供关键零部件、联合开发关节系统、共同拓展电力巡检等应用场景。这意味着它的激励机制很可能也在服务于更大的战略目标:留住能推动跨企业项目落地的人才。
虽然今日股价小幅回调至40.52元,成交额达22.23亿元,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波动并不改变基本面的趋势。当一家公司开始系统性地用股权绑定技术团队,并深度嵌入高成长赛道的核心供应链时,它的长期价值逻辑正在悄然重构。机器人时代或许还没全面到来,但卧龙已经把脚踩进了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