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贝刚刚迎来关键节点: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第二阶段行权正式启动,首次授予股票期权第二个行权期和预留股票期权第一个行权期均于2025年11月28日开启自主行权。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97名预留激励对象可按4.92元/股的价格行权291.4万份,而首次授予的更多核心人员也将启动新一轮行权,数量高达1,590.18万份,价格为3.63元/股。股票来源均为公司定向增发A股普通股,行权方式为自主行权,主办券商为中信证券。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在2022年就已铺排的激励计划逐步落地。当时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总计7,000万份股票期权的激励方案,分首次与预留两批授予。2022年11月完成首次授予登记,涉及537人、6,247.5万份期权;2023年10月则完成752.5万份预留期权授予,覆盖103人。此后因年度分红,行权价格历经三次调整,最终形成当前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行权条件已全部达成。公告显示,2022年公司以调整后净利润1.08亿元为基数,实现扣非净利润4.88亿元,增长率达349.85%,远超“不低于200%”的考核目标,也高于行业平均值。净资产收益率、研发投入占比、净利润现金含量等指标均达标。个人层面,97名预留激励对象在2022年度绩效考核中均为“优秀”或“良好”,具备100%行权资格。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也确认,激励对象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无不得行权情形。
激励兑现背后,是稳扎稳打的经营信号
看到这份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只是一次常规的股权激励操作,而是企业治理逻辑的一次具象化表达。康恩贝能在两年内连续推动多批次行权,说明其业绩增长具备可持续性——毕竟,股权激励的门槛不是摆设,尤其是净利润增长率要求超过200%,还能同时满足研发和现金流指标,这在医药行业中并不常见。
我尤其看重“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这一细节。很多公司用股权激励美化报表,但康恩贝在考核时主动剔除该项影响,反而体现了一种克制与透明。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我们奖励高管和骨干,但前提是真实业绩增长。
当然,市场反应也需要理性看待。当前股价4.58元,与3.63元和4.92元的行权价相比,部分期权已具备浮盈空间,可能带来一定减持压力。但考虑到行权限制期和T+2才能上市交易的安排,短期冲击有限。真正重要的是,这种长期绑定机制是否能持续激发组织活力。
从战略角度看,康恩贝近年剥离珍视明股权后聚焦主业,如今通过股权激励稳定核心团队,更像是在为下一阶段发展蓄力。尤其是在中药与大健康领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人才和技术投入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行权不只是财务动作,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宣言:公司对过去两年的成绩满意,也对未来仍有信心。至于这份信心能否转化为持续的市场表现,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