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市场却并不买账——股价当日下跌2.17%,收于28.35元,成交额高达8.36亿,显然投资者情绪复杂。这场原本旨在传递信心的说明会,反而暴露了公司当前面临的多重压力:收入下滑、行业变革、信创推进缓慢,以及市值长期低迷的困局。
在会上,董事长彭政纲坦承,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6.66%,但净利润微增2.5%。这个“增收不增利”的反向剪刀差,背后是双重因素叠加: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拉长采购和验收周期,导致订单确认延迟;另一方面,恒生主动收缩了部分非核心、亏损的业务线,虽压降了成本与人员规模,但也直接拖累收入表现。总裁范径武则强调,券商合并带来的系统整合需求,正是恒生的优势所在,公司已多次参与此类项目,未来有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中进一步巩固地位。
面对投资者犀利提问——为何同行金证、顶点营收下滑更少?管理层并未正面回应差异原因,仅重申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对于公募基金降费改革是否结束,范径武表示“已进入收官阶段”,算是给出了阶段性定论。至于市场高度关注的O45和UF3.0进展,双方都仅以“配合信创要求,正在努力推进”一笔带过,缺乏具体签约或落地数据,略显保守。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25年初完成了一轮股份回购并注销,目的明确指向提振信心与优化资本结构。这说明管理层并非无动于衷,而是试图通过实际行动稳定预期。财务负责人姚曼英还透露,出售赢时胜股份的投资收益将体现在2025年年报中,这意味着四季度报表可能迎来一次性收益增厚,值得后续关注。
说实话,我看完这场说明会的感受是:恒生电子仍在“熬周期”。它没有失速,也没有爆发。作为金融IT龙头,它的基本盘依然稳固,现金流健康,管理团队对行业趋势的认知也清晰。但在当下这个信创从“政策驱动”转向“落地兑现”的关键节点,市场要的不是“正在推进”,而是“已经落地”。O45、UF3.0这些核心产品如果不能在头部客户中规模化部署,那么所谓的“行业IT投入提升红利”就仍是画饼。
更让我担忧的是,当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都在讲效率、拼交付、卷价格时,恒生的策略显得偏保守——研发投入要“更加聚焦”,听起来像变相缩减。可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突破,如何支撑它在未来拿下更多头部市场份额?
当然,我也理解它的难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高,客户预算收紧,贸然扩张确实风险大。但从投资者角度看,我们宁愿看到一点激进,也不愿只听到“稳健”二字。毕竟,穿越周期的代价,不该由股东长期独自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