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暴发流行的特征,人群感染发病率高。近期,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南方、北方省份检测到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H3N2亚型占比均超过九成。
尽管甲型H3N2并非全新病毒,但其毒株的表面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易发生变异,能巧妙避开人体免疫系统原有的“记忆”。相比H1N1,H3N2有着更强的传染性与传播速度。
H3N2来袭,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化药依旧占据流感用药舞台。然而,面对这个善于变异的病毒,依赖单一靶点的化学药难以高枕无忧。尤其是临床耐药案例出现,特殊人群用药风险被放大。
在西医药物占据主流推荐时,具有多通路抗病毒机制的中医药难以摆脱“辅助用药”的身份。病毒愈发狡猾,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被边缘化的中医药治疗智慧?

奥司他韦等化药成首选
流感多为自限性,但是对于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肥胖者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发生重症流感,少数病例进展快,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于这些高危人群而言,流感绝不是“重一点的感冒”,可能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
面对来势汹汹的H3N2,盲目恐慌和掉以轻心都不可取,筑牢防护屏障、及时对症应对才是关键。
专家表示,一旦出现流感症状或确诊流感,发病48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及时用药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需要注意甄别的是,流感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风险,反而危害健康。

据了解,目前我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季节性或大流行流感的药物包括NAIs(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RNAPIs(玛巴洛沙韦、玛舒拉沙韦、玛硒洛沙韦、昂拉地韦、法维拉韦)和HAIs(阿比多尔)。
在国内已上市的药物中,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可作为首选的流感治疗药物,玛硒洛沙韦、玛舒拉沙韦、昂拉地韦、法维拉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可作为备选治疗药物,阿比多尔也有使用。
不过,不同患者抗病毒治疗也存在不同。诸如,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对于轻中度肝损伤患者,可首选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玛硒洛沙韦、昂拉地韦可作为备选方案,但需各自按照说明书给药;对于重度肝损伤患者,可选择扎那米韦、帕拉米韦。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的患者可选择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或帕拉米韦,对于<50ml/min的患者可以选择奥司他韦或帕拉米韦,但需要根据Ccr调整剂量。
作为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抗病毒药物本就有限的选择范围更显紧张。目前常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它们在适用年龄、用法和价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据了解,奥司他韦可用于1岁及1岁以上的患者(奥司他韦干混悬剂适用于2周龄以上儿童),而玛巴洛沙韦主要适用于5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在用法上,奥司他韦每天需服用两次,连续服用5天;而玛巴洛沙韦全程只需服用一次。价格方面,奥司他韦已进入医保目录并纳入集采,费用较低;而玛巴洛沙韦作为新型原研药,费用相对较高。然而,这两种药物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在主流指南中的失语
与普通感冒相比,H3N2的症状更为猛烈。感染后常突发38.5℃-40℃的高烧,且持续时间长达5-7天,伴随剧烈咳嗽、咽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普通感冒多为中低热,全身症状轻微,3-5天即可自行缓解,两者严重程度差异显著。
实际上,甲型H3N2并非全新病毒,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968年的“香港流感”。此后它通过不断变异周期性出现,成为流感季的“常客”。
为何H3N2今年能强势主导疫情?一方面,H3N2毒株的表面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易发生变异,能巧妙避开人体免疫系统原有的“记忆”。这意味着即使去年有过流感或接种过疫苗,对今年的H3N2毒株防护力也会下降。另一方面,传播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毒株。相比H1N1,H3N2有着更强的传染性与传播速度。它在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场所传播风险更高,低温干燥的秋冬天气更为其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难发现,无论是三甲医院内部用药指引,还是权威学会发布的《流感药物用药指南》《抗病毒药物推荐》共识文件,推荐列表中清一色是奥司他韦等化学药物,偶尔出现黄芩、金银花、金振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中成药,但极少跻身一线推荐。
然而,面对这个以变异能力强著称的病毒,化学药真的还能高枕无忧吗?
H3N2的表面蛋白(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极易发生变异,这正是它能巧妙逃避人体免疫记忆的关键。当病毒已非昨日之毒,高度依赖特定靶点(如神经氨酸酶)的奥司他韦,其疗效基石是否已然松动?临床已观察到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产生耐药的案例,在变异更快的H3N2面前,这种风险不容忽视。

相比之下,中医药(如$康缘药业(SH600557)$ 金振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的多靶点、整体调节机制展现出独特优势。它们并非与病毒“单点对决”,而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机体免疫-缓解临床症状”多通路协同作战。这种“系统抗病毒”的策略,不易诱发耐药性,尤其适合应对善变的H3N2。
以金振口服液为例,其在儿童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中,表现出与氨溴特罗相当的祛痰止咳疗效,且在肺部啰音改善方面更优。与此同时,金振口服液的不良反应少见,偶有腹泻,停药即缓解,无肝肾毒性记录。
反观奥司他韦,虽然能缩短流感病程,但常伴随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甚至偶发精神症状;布洛芬退热快,却可能损伤胃肠与肝肾。在儿童用药安全性日益受关注的今天,中医药的温和特性理应得到更多重视。
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少医院仍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中医药始终难以摆脱“备胎”身份。
在行业人士看来,背后折“药物评价双标”:西药作用靶点明确,如奥司他韦抑制神经氨酸酶,被奉为“科学”;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却被贴上“机制不明”的标签;西药48小时内控制症状被视为“高效”;中药3-5天改善全身症状却被认为“起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