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金子公司需补缴7.38亿元税款,其中企业所得税5.08亿元、滞纳金2.3亿元——这笔巨额支出瞬间引爆市场关注。更关键的是,这2.3亿元的滞纳金将直接计入2025年度损益,影响当期归母净利润。这一消息由公司在11月10日集中披露,涉及全资子公司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对过往两年探矿权无偿划转行为的税务自查结果。
事情的起因是,为响应山东省及烟台市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的要求,莱州公司原下属子公司章鉴公司和鲁地公司在2021至2022年间将探矿权无偿划转至母公司。当时可能出于行政效率或政策执行便利考虑,未按一般性税务处理申报。但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风险提示,经后续自查与多方论证,该操作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必须视同销售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两家子公司已注销,相关税费最终由吸收合并后的莱州公司承担。
从财务表现看,这笔补税并非无迹可寻。2025年前三季度,山东黄金实现营收837.8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达39.6亿元,同比大增91.5%,经营性现金流也接近152亿元,增长近五成。可以说,公司整体基本面强劲,盈利能力和造血能力都在提升。即便如此,一次性计提2.3亿元滞纳金,仍相当于前三季度净利润的5.8%,不可谓不重。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不是恐慌,而是理解中的遗憾。这类税务问题在大型国企推进资产整合过程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政策衔接期,企业往往更侧重合规落地效率,而对税务细节的前瞻性判断存在滞后。值得肯定的是,山东黄金选择了主动披露并全额计提,展现了治理透明度。管理层也明确表示将加强税务管理,这种态度比掩盖风险更值得投资者信任。
不过我也在想,如果这类事项能提前与税务部门充分沟通,或者在重组方案设计之初就引入专业税务架构,是否可以避免?毕竟5亿多的税基不是小数目,说明交易体量本身就很大。现在补缴虽痛,但也给行业提了个醒:资源类企业的并购重组不能只算“资源账”,更要精算“税务账”。
站在当前时点,我认为市场对此事的反应相对理性。股价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反而仍在36元上方保持强势震荡,背后是主力资金持续流入和机构持仓稳定的支持。黄金本身作为避险资产的逻辑未变,公司自身业绩高增、银泰黄金并表增厚收益、数智化转型稳步推进的基本面主线依然清晰。
当然,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即便是龙头公司,在快速扩张和政策执行中也可能踩坑。短期利润受压属实,但只要核心产能、成本控制和现金流不受根本影响,就不应过度悲观。我对山东黄金的看法没变:它仍是国内黄金行业中治理最规范、资源整合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只是这一次,它用真金白银买了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