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清零+董事会大换血,亿晶光电重组预期持续升温
作为昔日“A股光伏第一股”,亿晶光电(600537)近期密集上演股权结构重构与管理层迭代大戏。控股股东股权清零、国资背景董事入局、业绩承压下的产能调整,多重信号叠加勾勒出清晰的重组线索,让市场对其后续资本运作充满想象。
股权结构大洗牌:控股股东退场,无实控人状态打开重组空间
亿晶光电的股权变革始于控股股东的债务危机。因对外提供担保涉及约58.03亿元本金的债务违约诉讼,原控股股东唯之能源所持公司股份逐步被司法处置:2024年末至2025年初,其持有的4.62%股份经两次流拍后最终作价抵债,持股比例降至16.9%;2025年5月,剩余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被深圳福田法院纳入司法拍卖范围,按当时收盘价测算市值超5.72亿元。
这场股权处置最终以“全额成交”落幕:2025年7-8月,上述2亿股股份拆分四批次在京东网拍卖,其中三批共1.5亿股由3名自然人分别竞得,合计成交金额4.5934亿元,第四批股份也同步完成竞拍。截至2025年9月,唯之能源所持股份全部完成非交易过户,彻底退出亿晶光电股东行列,公司正式进入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股权分散的格局为新资本介入创造了天然条件,而司法拍卖引入的自然人股东背后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后续控制权变更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能源集团已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至4.2%,跻身公司第二大股东。作为地方国资背景企业,其增持动作与公司当前的发展困境形成呼应,为后续可能的入主或重组埋下伏笔。
董事会大换血:国资背景董事入局,治理结构迎根本性调整
与股权变革同步推进的,是亿晶光电管理层的密集动荡与国资力量的渗透。2025年1月,上任不满一年的董事长刘强及非独立董事孙铁囤、张婷集体辞去董事职务,仅保留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管理职位,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调整的关注。
控股股东唯之能源随即提名的三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彻底暴露了国资介入的痕迹:戴苏河时任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该公司由呼和浩特市国资局间接控股;赵争良曾任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正处级),霍智义曾任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三人皆具备呼和浩特国资相关工作背景。尽管最终新任董事长由具备原控股股东相关背景的陈江明当选,但三位国资背景董事的顺利入职,已实现国资力量对董事会的渗透,形成多元制衡的治理结构。
2025年11月,公司独立董事沈险峰、谢永勇因任期届满辞职,此前7月已补选王怀书(曾任中国华电集团总会计师)、曹全来为新任独立董事,进一步优化了董事会专业构成。从“原控股股东系董事退出”到“国资背景董事补位”,董事会成员的迭代升级,为公司后续对接国资资源、推进重组奠定了治理基础。
公司在钙钛矿领域的技术储备,为重组提供了核心价值支撑。其HJT/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已突破32.99%,计划2026年启动100MW中试线量产,该技术可兼容现有工艺,具备产业化落地优势。在光伏行业向高效电池转型的趋势下,这一技术亮点有望成为吸引重组方的关键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