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仲茜)10月29日,上证报记者从中天科技了解到,近日在亚太质量组织主办、中国质量协会承办的第30届亚太质量组织国际会议上,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天科技)同时捧起“全球卓越绩效奖”(World Class Winner)与“亚太质量组织国际最佳实践奖”(AIBP)两座奖杯,成为本年度亚太地区精密制造与光通信领域唯一的双奖获得者。
“亚太质量奖是亚太地区质量领域的‘奥斯卡’,这次获奖,也是对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垂直深耕、‘死磕’质量的最好肯定。”中天科技集团首席质量官运营监管中心总经理徐亚琴表示,一直以来,中天科技以“精细制造”为立业之本,在产品全周期与管理全流程,实践“企标更精严、工艺更精致、数据更精确、测量更精密、技能更精湛、管理更精益”为核心的“六精”模式,持续推动企业迈向高端。
从长江之滨到世界舞台,中天科技用二十六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关于质量的传奇。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征路上,中天人的脚步依然坚定,他们深知,质量之路,唯有持之以恒,方能行稳致远。
从“阵痛”到“新生”
中天科技的质量之路,始于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故事要从1998年春天讲起。一纸行业抽检,通报中天科技层绞式光缆渗水试验不合格,让企业声誉重创,订单数量急剧下降,公司面临生存的严峻挑战。
面对危机,中天科技不仅主动召回产品,更以“永不遗忘”的姿态,将质量意识刻入企业基因,逐步构建起“将先进理念、坚实体系、深厚文化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质量管理体系。
正是这次阵痛,催生了中天科技独特的质量文化。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质量是企业的尊严”成为共同信仰。也正是从这里起步,中天科技开启了从“制造”到“质造”的转型之路。
进入新世纪,中天科技在质量领域的征程愈发坚实。公司先后将南通市市长质量奖、江苏省质量奖收入囊中,并在2019年摘得中国质量领域的“金牌”——全国质量奖。次年,中天科技再度荣获代表中国工业界最高荣誉的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
硬核产品诠释质量担当
二十年来,一条条电力银线跨越高山河流,如腾飞的巨龙伸向远方。中天科技的架空导线产品已出口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网建设中,成功破解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面对德国客户提出的“微米级线径公差”和“每米油脂1克”的极致要求,中天科技历经分析、试制、改良、定型四个阶段的持续攻关,实现了全流程精细化质量管控,最终顺利完成批量生产与交付,赢得了德国客户的高度认可。这份执着也让“高性能架空导线材料与制备技术”项目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彰显创新硬实力。
在架起电力天路的“钢铁神经”方面,电网建设通常需要直面极端环境的考验,从崇山峻岭到雪域高原,严寒与恶劣气候对输电设备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天科技依托国家电网青藏联网工程,在海拔5300米、最低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严酷环境中,成功研发出“超低损耗、超低温、超长距OPGW光缆”。该工程自2011年投运至今,已持续稳定运行14年,成为中天科技产品高可靠性的生动注脚。为确保产品可靠性,公司投入近亿元建成检测中心,配备国内领先的光缆温度循环试验箱,可模拟-80℃极端环境,该中心也率先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成为行业检测标杆。
从服务“东数西算”的精密光纤,到连接五洲四海的深海光缆,这些都是中天科技庞大产品体系中的亮眼代表。如今,在国家重大战略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沿阵地,处处可见中天科技的身影,共同印证着中天科技卓越的创新实力与可靠品质。
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1.6万名员工,是中天科技深耕高端制造的最大底气,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共同铸就了企业的质量丰碑。孙磊来自中天科技检测中心,当他站在“国缆检测杯”领奖台上时,首先想到的是公司的“知识产权银行”——这个全国首创的众创平台,激发了公司全员的创新热情,让他所在的小组团队几乎包揽了光纤光缆检验组的一、二、三等奖。“在这里,每个创新想法都能得到支持。”
在江东科技,胡姊娟刚拿下同一赛事的一等奖。备战期间,她和同事们连乘车时都在讨论技术细节。“那种全情投入的氛围,让我至今难忘。”
车间的故事同样动人。朱铁军带领团队苦战三个月,终于攻克油井光缆“大壁厚钢带接带”的工艺难题。当他们拿出合格率100%的产品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在研发一线,郭朝阳和曹珊珊是一对博士伉俪。郭朝阳带领团队持续攻坚,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海底电缆产品;曹珊珊则反向输出自主开发的大棒拉丝技术,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作为江苏省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中天科技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顶尖平台,让百余位博士在内的创新人才得以尽情施展,真正实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