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新任董事长陈华在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便抛出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战略方向。最抓眼球的,莫过于他明确表示:已对酒旅一体化专门作了部署,未来将打造以茅台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地,邀请股东回来深度体验。这一表态不仅释放了茅台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型的强烈信号,也让市场看到了这家白酒巨头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破局思路。
这场在茅台国际大酒店召开的股东大会,是陈华履新后的首场投资者沟通会。他并未回避当前白酒行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存量竞争、渠道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问题普遍存在。但他同时强调,茅台的信心始终大于挑战,这份底气来自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白酒作为“历史经典产业”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茅台自身穿越多轮周期的强韧生命力。
面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茅台”这一命题,陈华给出了系统性回答:坚持“四个服从”——产量、成本、效益、速度均服从质量;不搞“唯指标论”,不牺牲长期发展换短期增长,更不损害消费者、渠道商和股东的利益。他特别提到,营销市场化转型是关键路径,既要推动“i茅台”等数字化平台升级,解决“购酒难”问题,也要构建公平合理的渠道生态,让产业链各方实现共赢。
而在我看来,真正值得深挖的,是陈华反复强调的“价值平衡”逻辑。他说茅台要成为让消费者满意、员工有归属、股东获回报、伙伴能共赢、社会认可的企业——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口号,但结合其具体举措来看,背后是一种极为克制而清醒的治理哲学。尤其是在行业普遍承压的当下,很多企业可能选择压货冲业绩,但茅台反而强调“不强压指标”,这种定力其实非常稀缺。
我尤其认同他对投资者关系的理解。他提到,茅台股东是“最理性”也“最尽责”的群体,有人持股二十多年从未减持。这份信任不能辜负。因此,坚持稳定分红、加强市值管理、推进ESG建设,都不是空话,而是维系这种长期信任的必要动作。MSCI ESG评级升至A级,也成为这种努力的佐证。
当然,酒旅融合能否真正打开新增长曲线,仍有待观察。但至少从表态看,茅台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试图用文化赋能、用体验沉淀品牌厚度。比起短期销量波动,它更在意的是如何让一瓶酒承载更多情感与认同——这才是高端品牌穿越周期的根本能力。
说到底,茅台的选择很清晰:不做风口上的投机者,而做时间的朋友。我依然相信,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这种坚持高质量、重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反而最有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