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的回购公告来得突然,却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之前五粮液也有类似回购。
2025年11月5日晚,这家白酒帝国以一纸公文震动了市场:拟动用15亿元至30亿元的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上限锁定在1887.63元每股,所有回购股份将直接注销,减少注册资本,回购期为股东大会通过后6个月内。
这不算小打小闹,而是大手笔的资本运作,表面上看是公司对自身价值的自卫反击,深层里却释放出多重信号,值得投资者细细品味。
回购的规模虽不及茅台万亿市值的一小角,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像一瓶陈年酱香,层层叠加,醇厚而刺鼻。
先说最直观的信号:
管理层对股价的强烈不满和自信满满的底气。当前茅台股价徘徊在低谷,三季报显示营收1309亿元,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速仅6%左右,远低于巅峰时期的双位数狂飙。这在白酒行业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已属不易,但市场显然不买账,股价从历史高点腰斩,估值压缩到20倍PE以下。回购上限价1887.63元,远高于当前市价,这等于公开宣称:我们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了。管理层用真金白银投票,传递出“不差钱”的强势姿态,正如业内分析所指,这种操作旨在向市场喊话,公司现金储备充裕,账面躺着上千亿资金,回购不过是九牛一毛,却能精准提振信心。
回想2025年上半年,茅台已累计回购53亿元股份,平均成本1536元,如今再度加码,明显是市值管理的升级版,旨在对抗经济下行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夹击。 3
但这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茅台铁一般的财务底盘上。
公司合同负债环比大增40%,经销商打款意愿虽有波动,但整体回款能力仍是行业翘楚。国外经销商121家,国内2325家,渠道网络牢不可破。尽管系列酒收入下滑34%,但核心茅台酒营收349亿元,稳稳扛起大旗。
这回购不仅是注销股份,更是优化资本结构的神来之笔:减少股本后,每股收益EPS将自然抬升,分红率承诺不低于75%,相当于给股东额外派发福利。
想象一下,920亿元左右的年利润,75%分红就是690亿元,摊到更少的股本上,股息率直逼4%。这在利率下行、债券收益率惨淡的时代,简直是养老资金的香饽饽。
犀利点说,茅台这是在用回购“筑底”,告诉那些短期投机者:别再胡乱抛售了,我们自己来买单。
再深挖一层,这次回购折白酒行业的结构性危机和茅台的相对韧性。
2025年,白酒板块集体爆雷,经销商库存高企,高端消费因经济不确定性而收缩。三公消费打压、地产崩盘、公司团建缩水,这些外部因素如利剑悬顶,让飞天茅台从供不应求转为渠道串货,低价倾销的传闻不绝于耳。茅台不是没感受到痛楚,三季报增速放缓就是明证。但与其他白酒股不同,茅台的护城河深如沟壑:品牌溢价无人能及,生产工艺不可复制,现金流如长江奔腾。回购信号在这里变得格外犀利——它在警告竞争对手:你们在降价求生,我在回购自救。清香型白酒易于机械化量产,注定平庸化,而酱香茅台的稀缺性,将在智能化时代愈发凸显强者恒强。那些手握清香股的投资者,或许该断尾求生,转而拥抱茅台的确定性。
从宏观视角看,这回购还透露出中国消费经济的隐忧。
月饼期货崩盘、白酒需求萎缩,这些都是“商务宴请经济”退潮的副产品。
政府采购缩减、地产商拿项目艰难、大公司节流、富人不花钱等等,这些链条断裂,直接拖累高端酒的销量。茅台回购,本质上是企业自救,在国家化债、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试图稳定股价,避免进一步的信心崩盘。
但犀利地说,这也暴露了问题的根源:
茅台的定价权虽强,却无法摆脱宏观周期的枷锁。成本价40元,毛利率90%,这本是暴利神话,可一旦需求端失速,再高的壁垒也挡不住估值杀。市场大V们还在蒙圈中猜测下跌原因,从美国制裁到内部调控,无一不是外部风暴的镜像。
当然,回购并非万能灵药。
历史上,茅台股价从1400元站稳后,五年寸步不前,连优秀如它,也难逃时间蹉跎。回购销毁是王道,正如币圈BNB的崛起之道,但若行业下行不止,回购不过是杯水车薪。
展望未来,茅台的回购是积极信号,却需理性看待。
股价若跌破1000元,进入八九百元区间,股息率超5%,那才是巴菲特式的买入良机。
喜欢拿股息者,可以先用很少量的资金在回购期内博弈反弹,重点拿分红的钱。
不想拿股息,那么就耐心等待股价足够便宜的时候再下手。
另外,现在可以定投食品饮料ETF、酒ETF(基金)。$贵州茅台(SH600519)$ $酒ETF(SH512690)$ $食品饮料ETF(SH51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