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三季报出炉,数据看似平淡,但背后藏着一场静水流深的转型。
2025年前三季度,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1309.04亿元,同比增长6.32%;归母净利润646.26亿元,增长6.25%,日均净赚约2.37亿元。单看第三季度,营收390.64亿元,同比仅增0.56%;净利润192.24亿元,增幅0.48%——增速创下近十年新低。市场反应也直接:股价微跌0.91%,成交额却高达48.69亿,说明资金在博弈。
但如果你只盯着增速,可能就错过了重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茅台正在主动踩下油门,换挡转向。
核心产品茅台酒依然坚挺,前三季度收入1105.14亿元,同比增长9.28%。终端动销从8月起回暖,经销商“存销比”下降五成,渠道健康度明显改善。这才是支撑业绩的“定海神针”。而系列酒收入178.84亿元,同比下降7.78%,乍看是下滑,实则是管理层“主动降速”的结果。他们很清楚,渠道承压之下,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信号:茅台不再追求粗放增长,而是提出“三个转型”和“三端变革”。客群要转向新兴产业人群,场景要围绕“事业”与“生活”细分,服务要专业化、系统化;产品端精准投放,渠道端优化“4+6”体系,终端则升级为“销售+服务+体验”一体化模式。更具体的是,他们计划三年内把文化体验馆打造成集功能、情绪、社交于一体的超级终端——这已经不是卖酒,是在经营生活方式。
直销收入达555.55亿元,占比超43%,说明渠道改革在推进。但“i茅台”平台收入同比下降14.05%,暴露出数字渠道的增长瓶颈。与此同时,合同负债下降19.21%,反映经销商打款意愿减弱,批价也持续走低,散瓶飞天跌破1700元,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消费需求疲软仍是现实压力。
不过,茅台对股东的回报没含糊。连续三年分红率不低于75%,60亿元股份回购注销,集团大股东还增持了7459万股。段永平、易方达等机构逆势加仓,说明长期主义者仍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在我看来,茅台现在的策略很清晰:不拼短期增速,而是用战略确定性应对行业不确定性。它不再只是一个酿酒企业,而是在构建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生态。这种转型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成型,护城河只会更深。
面对行业周期,茅台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远的路。而这,或许正是它最值得尊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