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秦文报道
在A股市场中,贵州茅台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牵动着资本神经。10月25日,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张德芹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
2020年3月至2025年10月的五年多时间里,这家千亿级白酒巨头先后经历高卫东、丁雄军、张德芹、陈华四任董事长的交替,平均任期不足16个月。相较于袁仁国近20年的掌舵生涯,如此高频的换帅节奏实属罕见。更值得关注的是,四任卸任董事长的归途呈现出鲜明分野。有人“平安着陆”,有人“卸任即查”。
卸任归途:从“平安着陆”到“折戟沉沙”的两极分化
四任董事长的卸任去向大致可分为三类,其命运差异背后是履职成色与合规底线的双重检验。
李保芳是“平安着陆”的卸任者。2020年3月,这位从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空降的董事长正式卸任,结束近2年的茅台生涯。离任时他坦言,茅台董事长职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平安离开已十分欣慰。卸任后,李保芳转任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回归地方政务系统。2022年11月,李保芳当选为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并任职至今。
李保芳“空降”茅台时,正处于白酒行业及茅台业绩双低谷。此后,在他的推动下,茅台大刀阔斧地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原本的营销体系也大力整顿、清理。他离开时,贵州茅台(600519,SH)市值已超过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烈酒企业之宝座。其任期内主导的渠道整顿与反腐衔接,为茅台修复袁仁国贪腐案后的企业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少数在任期内平衡企业发展与地方诉求且未涉争议的掌舵者。
高卫东与丁雄军则陷入“卸任即查”的困境,成为茅台反腐风暴中的典型案例。2020年3月从贵州省交通厅空降的高卫东,任期仅554天便因“个人原因”离任,创下当时茅台最短任期纪录。这位曾引发小股东集体诉讼的“争议掌门”,在卸任两年半后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未经股东大会审议便决议捐赠8亿元的举动,成为违反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标志性事件。

百度百科显示,2024年2月2日,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原党委委员、局长高卫东受贿一案,对被告人高卫东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高卫东受贿所得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值得注意的是,高卫东履职期间,贵州茅台业绩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根据年报数据,2018年至2019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分别为771.99亿元和888.5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6.43%和15.10%;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2.04亿元和412.0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0%和17.05%。而2020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79.93亿元和466.9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降至10.29%和13.33%。202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7.22亿元,同比增长11.15%;实现净利润246.54亿元,同比增长9.08%,净利润增速近五年来首次不足两位数。
接替高卫东的丁雄军同样来自政府系统,这位前贵州省能源局局长任内推出“i茅台”数字营销平台,将直销渠道占比提升至近50%,推动2023年营收突破1500亿元。此外,其还试图推动茅台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其中,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合作的酱香拿铁曾轰动一时。但2024年4月调任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后,不到一年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于2025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丁雄军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职务。
“老茅台人”张德芹的去向则充满不确定性。2024年5月,这位从制酒车间技术员成长起来的掌舵者接过帅印,提出“质量优先”原则修复渠道关系,推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66%。但仅515天后,他便以“另作安排”的模糊表述离任,刷新茅台最短任期纪录。
截至目前,官方尚未披露其具体任职去向,业内推测其稳健风格与地方政府业绩期待的差异可能是离任主因。
贵州茅台再迎新任董事长,即将面对何种考验?
10月25日上午,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张德芹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另作他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随着陈华出任茅台集团董事长,五年之内,茅台集团已四次换帅。
记者梳理发现,从高卫东、丁雄军到陈华,三任均为“跨界掌门”,仅有张德芹为内部培养。
而1972年3月出生的陈华,与张德芹是同龄人,2022年3月上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也是第二位来自于贵州省能源系统的新掌门人。此前工作经历,未涉足白酒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说,陈华的矿业专业背景与白酒行业毫无交集,上任后,其面临着“降库存”与“保增长”两难困境。
与此同时,陈华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企业经营,更长远的任务是如何引领这家行业巨头穿越复杂的调整周期。
事实上,高频换帅已导致战略连续性不足,制约长期发展。高卫东的捐赠争议动摇股东信任,丁雄军的激进改革加剧渠道矛盾,张德芹的稳健策略又难达增长预期,每一次换帅都伴随战略方向调整。直销渠道占比的忽升忽降、价格管控的松紧反复、系列酒战略的摇摆不定,让茅台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自乱方阵。
更值得警惕的是,治理机制缺陷已酿成合规风险。袁仁国、高卫东、丁雄军三任前董事长接连落马或被查,暴露出内部管理系统的隐患。高卫东绕过股东大会的捐赠决策、丁雄军改革中的利益输送嫌疑,均指向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制衡机制的缺失。尽管李保芳实现平安着陆,但他“如履薄冰”的坦言,早已揭示出权力缺乏有效约束下的履职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茅台而言,四任董事长的迥异归途已是重要警示。作为中国白酒的龙头企业,其治理改革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影响国企改革的示范效应。唯有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董事会制衡功能,平衡地方诉求与股东利益,才能终结“换帅魔咒”,实现从“贵州茅台”到“世界茅台”的跨越。这或许是比短期业绩增长更值得深思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