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夏重庆报道
在上一轮行业调整期,企业面临业绩倒退,酒企普遍采取减员、降薪等方式应对,当中一些企业后来被兼并重组。
新一轮调整期正在持续,无论是产能还是员工数量,酒企都比上一轮周期大幅扩容,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需求下行?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了44家酒业上市公司的员工数据后注意到,过去一年间,酒业上市公司共减少了3800多人,酒业上市公司员工总数减少至30万人以下。
去年酒业的减员主要发生在啤酒行业——2024年,百威亚太中国区、华润啤酒、燕京啤酒去年在职员工都减少了上千人。其中百威亚太中国区减员最多,从2023年末的21181人减少至2024年末的18401人,此外华润啤酒、燕京啤酒也都分别减员上千人,青岛啤酒也减少800多人。其背景是去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下行,多家龙头酒企营收、销量都出现下滑。
而在调整幅度更大的白酒行业,则出现了与上一轮周期不同的新气象——去年所有白酒上市公司员工总数不减反增,大部分酒企还在逆势扩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注意到,22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7家出现减员,其中减员最多的是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ST岩石(即上海贵酒),去年减员近800人。
头部酒企的在职员工数量全部正增长,其中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去年在职员工数量增长上千人。山西汾酒、古井贡酒、今世缘、珍酒李渡、迎驾贡酒也各增加了数百人。
综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白酒企业人士、行业观察人士的说法,酒企确实在生产环节有一定用人需求,同时扩招更重要的原因是白酒企业多为国企,要响应承担社会责任、确保稳就业的号召。
相比上一轮周期,酒企这一轮降本增效整体保持克制,更多是从生产等成本环节入手。
除了少数酒企员工人均薪酬下调,大部分酒企的人均薪酬尚未出现显著调整, 明显缩水的主要是高管薪酬,去年酒业高管年薪减少上百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并非个例。
“上一轮周期,多数酒企的业绩面临下滑压力,所以需要终止招聘甚至裁员以应对危机。本轮周期,头部酒企业绩稳中有升,其意识到穿越周期、提振业绩、挤压竞品的核心在于‘人才’,所以会尽可能的储备人才或者招揽有资源的人才,为夯实、提振业绩做准备。”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酒业分会秘书长欧阳千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啤酒股减员六千余人茅台、洋河等逆势扩招
减员,并不等于裁员。
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减员既包括员工主动离职、到龄退休等常规情况,也可能是酒企通过将部分业务板块如销售公司转移出上市公司,从而出现报表人员减少但实际人员并未显著变动的情况。
考虑到酒企动辄数千人乃至数万人,每年员工数量出现个位数、几十人的变化,都可基本视为正常波动。
多数酒企都是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注意到,44家酒业上市公司中,近一半企业去年的员工数量变化在两位数及以内。
但过去一年,也有多家酒企出现了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减员。
减员最多的莫过于啤酒板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去年10家啤酒相关上市公司中有8家出现减员,共计减少超过6000人,仅有惠泉啤酒、*ST西发在职员工出现增长。
这当中,百威亚太中国区、燕京啤酒、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分别减员2777人、1440人、1173人、817人,减员幅度在所有上市酒企中处于领先。

(2024年啤酒企业员工数量变化,21记者整理制图)
这是否意味着啤酒企业去年出现了大幅裁员?以去年减员最多的百威亚太为例,已经连续两年被媒体报道考虑裁员,今年传出计划裁员数千人,但都被百威方面否认,并表示将持续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
如果是拉长至四五年的周期来观察,头部啤酒企业基本上都走过了一轮关厂裁员周期,华润啤酒、重庆啤酒、青岛啤酒是在疫情前就已启动,尤其华润啤酒员工规模大幅减少,燕京啤酒则是是疫情期间开始,百威则是随着业务情况而波动,过去几年员工数量有增有减。
就去年而言,中国啤酒行业整体销量下行,对于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员工需求自然是减少的,尤其是对于临时工的需求减少了。啤酒车间一般会在旺季需求大招聘小时工,采取日结等方式,如包装、装卸等环节,此外啤酒销售也普遍会采用兼职。而按照劳动法,临时工同样被视为企业的在职员工,其变化也会导致显著减员。
与啤酒企业用工模式类似的流通环节生意也是如此。
主营小酒馆生意的海伦司2024年营收再度下滑,其外包员工也大幅减少,从前一年的2700多号人减少至去年的1725人,少了上千人。为节省人力成本,海伦司大部分员工是外包,仅有少部分是全职自有员工。
相较之下,白酒企业目前还稳得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财报统计,2024年所有白酒上市公司的在职员工数量增加了3900多人,总数超过17.4万人。22家酒企中,只有顺鑫农业、舍得酒业、老白干酒、酒鬼酒、金种子酒、*ST岩石、*ST春天出现减员。
增员的酒企中,贵州茅台去年增员1448人,洋河股份增加1013人,在职员工总数分别突破3.4万人、2.1万人大关。
近年势头较好的山西汾酒、古井贡酒、今世缘、珍酒李渡、迎驾贡酒去年分别增员487人、484人、526人、372人、604人,金徽酒去年也增员上百人。

(2024年白酒上市公司员工变化,21记者整理制图)
白酒为何逆势增员?有需求有号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包括茅台、洋河在内,白酒企业去年主要招的都是制酒工、制曲工,少部分有贸易、物流等环节的岗位。
也有部分企业是在扩充销售团队。比如今世缘去年销售岗位员工增加了三百多人,明显多于其他岗位,其销售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35%。
要知道,上一轮白酒调整期最严峻的时候,很多白酒企业不得不减班、停产,导致一线工人出走,连头部白酒企业都出现了裁员。一些风光一时的酒企后来更是被卖给了新东家,如丰联集团。
但是这轮调整期,头部酒企不仅挺住了,还在逆势增员。前十大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顺鑫农业去年在职员工数量减少了两百多人。
为什么会这样?去年白酒普遍降速,拐点已经出现,多家酒企营收、盈利同比下滑,甚至包括头部酒企。这个时间点为何还会扩招?
有两方面原因。有酒企人士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确实有一定用工需求,主要是因为产能上来了。
白酒的酿造环节高度依赖人力,尤其是有经验的员工。近年产能提升后,员工需求相应增长。即便近些年开始对包装、物流等非直接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大部分白酒企业的生产用工需求还是在增长。
以龙头白酒为例,贵州茅台八成员工是生产人员、五粮液三分之二是生产人员,山西汾酒的生产人员也占到在职员工的六成以上。
另一方面,多数白酒企业都有国资背景,承担社会责任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的维度之一。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解决应届生就业是近几年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白酒都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自然当仁不让。
“除了特殊时期,大型国有酒企大面积裁员的情况很少见。酒企大多数都是国企,除了经济效益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酒企的生产流程较长,从原粮种植、酿造、存储到包装销售等,都需要增加用工来提升生产规模,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增加酒业人数来发挥企业的区域经济示范效益,这两者并不矛盾。”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以茅台为例,去年茅台酒股份公司公开招聘公告中,就明确提到响应政府“稳就业保就业”各项部署决策,结合生产经营需求确定了招聘名额。
尽管工作普遍是制酒、制曲等一线生产岗,但如今酒企的正式员工招聘要求更为严格,普遍要求大专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
头部酒企对应聘者的专业也会提出要求。茅台酒股份公司去年开展的公开招聘,本科生需要是电子信息、化工制药、计算机、生物、机械等理科专业,或者经济、金融、法学、工商管理等偏经管向的文科专业。此外,茅台还会面向顶尖高校开展专项引才。
有酒企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往年酒厂招工人,高中文凭即可,更早十几二十年前初中、中专毕业就行,现在本科学历普遍化,招人门槛自然也提高了。
一家去年员工数量显著增长的白酒企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去年新招聘三百名员工,主要是车间工人岗位,结果收到了三万多份简历。
这一趋势今年还在继续。
茅台集团、茅台酒股份公司今年都提出了新一轮的招聘计划,前者计划从高校引才134人,包括微生物、食品风味与安全、酿造作物、生态环境等环节的科研岗位,后者提出招募158名储备人才,主要在制酒、制曲岗位。
五粮液股份公司每年会开展两轮招聘,其今年上半年计划招聘264人,同样以酿酒工、制曲工等一线岗位为主。
泸州老窖会将每年的校招岗位分为研酒生、窖新生两类,前者是从生产、管理等专业岗起步,后者主要是在营销体系发展。
人均薪酬普涨高管大幅降薪
虽然酒业并未出现大面积裁员,企业的薪酬开支已经在收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计算后注意到,去年有11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董监高合计报酬减少,不少高薪酒业高管的报酬明显缩水。
口子窖董事长、总经理徐进常年位居白酒高管薪酬榜前列,去年其税前报酬骤降百万元,从前一年的364.4万元大幅减少至264.4万元。 去年口子窖营收仅有不到1%的增长,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
情况类似的还有金种子酒总经理何秀侠,其2023年税前报酬超过300万元,去年不到200万元,减薪百万元。
经营表现不如预期的酒企,核心高管纷纷带头减薪。
舍得酒业董事长蒲吉洲2023年税前报酬超过350万元,2024年减少至270万元。洋河股份去年非高管人均薪酬下降5%,较业绩下滑幅度较为克制,但董事长张联东、总裁钟雨去年税前报酬都比前一年少了40万元。
泸州老窖去年普通员工人均薪酬并未下滑,但高管已开始带头减薪。2024年,董事长刘淼、总经理林锋税前报酬136.91万元、135.2万元,相比前一年少了近三十万元。
相较之下,外资控股的水井坊,核心高管待遇一向在白酒行业领先。
去年7月新上任的总经理胡庭洲,年薪超过623万元。一度代行总经理一职的财务总监蒋磊峰,去年薪酬超过464万元。民企背景的珍酒李渡,核心高管的待遇同样保持在高位,CEO颜涛去年酬金超过650万元。
啤酒行业核心高管薪酬一直以来相对更高,但去年随着销量、业绩下行也开始缩水。
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酬金从2023年的800万元减少至360万元,百威亚太已经离职的前CEO杨克去年董事酬金为432.4万美元,相比前一年少了近90万美元。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去年税前报酬超过760万元,但相比前几年一度超过千万元也有下调。这与其报酬包含一部分激励奖金有关,后者与经营表现挂钩。

(21记者整理制图)
相较于高管,酒企普通员工的人均薪酬去年保持相对稳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计算后注意到,去年只有5家白酒上市公司非高管人均报酬下降,分别是洋河股份、顺鑫农业、迎驾贡酒、金种子酒和*ST岩石,其中前四家降幅都只有低个位数。即便是一些业绩下滑的酒企,去年非高管人均报酬依旧保持小幅增长,如舍得酒业、酒鬼酒。
只有去年裁员、员工大批离职的*ST岩石员工报酬缩水了一半以上。与之相反,其董监高报酬总额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比仅少了200多万元。

(来自财报,21记者整理制图)
一些白酒企业的非高管人均报酬反而有明显增长。
水井坊不仅继续给新总经理开出高薪,去年非高管人均报酬也出现近20%的增长。古井贡酒非高管人均报酬去年首次突破30万元,待遇跻身头部白酒行列。贵州茅台在大手笔增员1400多人的基础上,去年非高管人均报酬继续增长,在行业保持领先。
不过,这一轮的调整期还未结束。
酒企的降本增效还会不会伸向其他科目、酒业打工人的收入能否稳定下去,还要继续观察。
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酒业分会秘书长欧阳千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白酒新周期要迎来拐点,至少要有三个信号:渠道面临生死洗牌、酒企选择控货稳价、茅台价格长期横盘。目前观察来看,酒企控货稳价已经常态化,渠道洗牌尚在进行中,而价格横盘的信号还尚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