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近24亿元的现金注入,让海航技术的资本结构迎来关键转折。我观察到,这次由海航控股与海南机场子公司联手完成的增资,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注入,更是海南航空产业链协同整合的重要一步——负债率一口气下降近28个百分点,背后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航空维修板块正在成为海航系复苏的战略支点。
增资落地,财务结构显著优化
根据公告,海航控股与海南空港合计出资24.02亿元对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海航技术”)进行同比例现金增资,其中约11.99亿元计入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海航技术注册资本从37.46亿元增至49.45亿元,增幅达32%。更为关键的是,其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约99.5%大幅降至71.59%,降幅接近28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也为后续业务拓展和融资打开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资后双方股权比例未变,海航控股仍持股68.07%,海南空港持股31.93%。这表明两家股东在战略上高度协同,均看好航空维修赛道的长期价值。
海南布局:从机场运营到维修高地
海南空港作为海南机场全资子公司参与此次增资,值得我们深挖。海南机场本身是海南省核心基础设施平台,近年来深度参与自贸港建设。而本次增资标的“海航技术”的注册地就在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正是海南重点打造的航空产业集群核心项目之一。
结合近期信息来看,海南正全力推进全岛封关运作,未来将享受“零关税”政策红利,进口航材成本有望降低10%-15%。同时,海航技术旗下吉耐斯发动机试车台已获FAA与CAAC双认证,填补国内空白。这些都说明,海航技术不仅是一家维修公司,更被定位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航空服务枢纽。海南机场通过子公司持续投入,实质上是在押注自贸港背景下的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未来。
行业趋势:维修赛道迎来窗口期
当前国内民航市场持续恢复,机队规模稳步增长,但第三方维修能力供给仍存在缺口。尤其是宽体机、发动机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深度维修,对外依赖度较高。海航技术此次强化资本实力,恰逢其时。随着第五、第七航权逐步放开,海南有望成为亚太区域航空中转枢纽,配套的维修需求也将随之爆发。
从海航控股自身看,10月国际客运收入客公里同比增长27.01%,货运收入吨公里增长超25%,经营持续向好。此时加强对维修子公司的支持,也有助于形成“运营+维修”一体化的成本优势和保障能力。目前信息有限,还需进一步观察后续产能释放节奏及客户拓展情况,但整体方向清晰:一条以海南为基地的航空服务生态链正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