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系增资背后的战略棋局
这两天海航系动作频频,旗下海航技术和天羽飞训的资本运作引发市场关注。作为跟踪航空板块多年的老股民,我仔细梳理了这盘棋的落子逻辑。
左手增资右手收购
海航控股与海南国资背景的海南空港共同向海航技术增资24亿元,其中海航控股出资16.35亿元。增资后子公司注册资本从37.46亿跃升至49.45亿,但股权比例维持68%:32%不变。更关键的是,海航技术资产负债率从高位骤降27.9个百分点至71.59%,这相当于给这个维修平台做了次"财务减负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增资是6月公告的延续。当时同步披露的还有7.99亿元回购天羽飞训,这家飞行培训公司曾在2020年因债务重组剥离,如今重新回归上市公司体系。这种"资产回巢"的操作,让人联想到方大入主后的资源整合思路。
产业链闭环的野望
翻阅历史公告会发现,海航技术去年营收近49亿却亏损1.32亿,而天羽飞训虽规模较小(3.85亿营收)但净利达6986万。两家公司分别卡位航空维修和飞行培训赛道,都是航司运营的关键支撑环节。
特别有意思的是,天羽飞训超八成收入来自海航系内部。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商业模式,在航空培训行业其实很常见——三大航也主要依赖自家培训体系。如今重新拿回这块资产,海航控股相当于补上了飞行员培训这个关键拼图。
方大系的资本腾挪术
补充材料里21世纪商业报道的深度报道值得细读。方威执掌海航后,先是收回总部大楼,接着布局这两笔关联交易,步步为营的资产重组路径清晰可见。其团队保留老海航管理层的用人策略,与"现金墙发红包"的激励手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哲学颇有看点。
不过也要看到,尽管三季度盈利28.4亿,海航控股96.8%的资产负债率仍处行业高位。就像报道中提到的,汇率波动曾让公司单季汇兑损失达13.7亿,这种历史包袱不是短期能甩掉的。
维修市场的明暗线
华经情报网的行业分析指出,国内航空维修企业主要聚集在华东、中南地区。海航技术作为第一梯队企业,此次增资可能强化其在机体维修、发动机维修等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但要注意,这个行业存在明显的客户绑定特征,三大航体系外的第三方维修企业生存空间其实有限。
眼下航空业正处于复苏周期,海航这轮资本运作既改善了子公司财务状况,又完善了产业链控制力。但投资者需要思考:这种内部协同效应能否转化为实际盈利能力?在油价波动、汇率风险犹存的环境下,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下定论。市场永远会奖励有耐心的猎人,这话放在航空板块尤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