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机场子公司与海航控股完成对海航技术的增资登记——这则消息在11月20日悄然落地,却藏着不小的意义。两家公司合计掏出超24亿元真金白银,将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从约37.46亿元一口气推高至约49.45亿元,增幅接近32%。最关键的是,这笔钱不是为了扩张业务,而是实实在在地“降杠杆”。公告显示,海航技术的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约99.5%直接压降到71.59%,相当于甩掉了近28个百分点的债务压力。
这次增资由海航控股和海南空港按原有股权比例同步出资,前者投入约16.35亿元,后者出资约7.67亿元,完成后双方持股比例不变,仍是68.07%和31.93%。这种“同比例增资”意味着没有一方稀释股份,属于典型的股东输血式注资。工商变更也已办结,海航技术的新营业执照已经到手,法定代表人仍为谢世伟,注册地仍在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内,主营业务涵盖航空器维修、发动机翻修、机队技术管理、航空器材物流等,是典型的航空后市场服务商。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感慨的。过去几年,海航系经历了剧烈重整,如今能拿出自有资金给子公司补血,说明流动性确实在恢复。尤其是海航技术这种非客运主业但关键的支撑型平台,它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机队的适航能力和运营成本。现在负债率从逼近100%的危险区间回落到71.6%,虽然还不算低,但至少喘过气来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次战略扩张,而是一次精准的“财务修复”,反映出管理层在逐步夯实资产底座,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增长。
更值得玩味的是海南机场的角色。作为海南空港的母公司,它本身是上市公司,此次通过子公司参与增资,等于间接支持了海航技术。这背后或许不只是财务逻辑,更有区域协同的考量——海南正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一个稳定的本地航空维修能力至关重要。把维修基地留在海南,不仅能留住人才和技术,还能带动临空产业生态。
当然,我也清楚,光靠一次注资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海航技术未来仍需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特别是在第三方客户拓展和高端维修资质获取上。但从这一小步来看,海航系的经营思路正在变得更务实、更聚焦。比起以前的大开大合,现在的每一步都显得谨慎而有目标。这或许才是资本市场真正该期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