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通集团刚刚完成了对亨通光电的首次增持计划下限目标——累计增持金额达1.5亿元。根据公司最新公告,截至2025年11月24日,亨通集团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增持亨通光电753.56万股,占总股本的0.31%,成交金额1.5005亿元(不含交易费用),正式触及此前设定的增持金额下限。这是自今年4月披露增持计划以来的重要节点,也是市场信心的一次实质性回应。
这次增持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5年9月22日,亨通集团就已启动首次买入,当日增持10万股,投入资金228万元。此后在10月10日至11月24日期间加速实施,累计增持743.56万股,耗资约1.48亿元。目前,亨通集团直接持股比例升至24.07%,与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7.93%股份。整个增持周期还远未结束,原定计划将持续到2026年4月9日,这意味着后续是否继续加码,仍有观察空间。
看到这份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资本动作,更像是控股股东在释放一种信号。尤其是在当前科技主线轮动频繁、TMT板块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大股东真金白银地投入超1.5亿,显然不是为了“凑数”。从公开表述看,增持理由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价值认可”,这话听起来常规,但如果结合行业趋势来看,就显得更有深意了。
我知道很多人关注亨通光电,还是停留在“光纤光缆厂商”的印象里。但事实上,这家公司早已悄然转身。它不仅是传统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更深度嵌入了两大国家战略级赛道:量子通信与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在前瞻产业研究院梳理的量子通信产业链中,亨通光电被列为江苏核心企业之一,与中天科技并列;而在东北证券的年度策略报告中,其所在的长三角区域正是低轨卫星地面设备和光通信配套的关键布局地带。
这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亨通已经站在了“硬科技+新基建”的交叉口。无论是量子通信所需的高安全等级光纤网络,还是低轨卫星地面站之间的高速连接,都离不开它的底层技术支持。这种战略卡位,或许才是真正支撑控股股东敢于在此时出手增持的底气所在。
当然,我也注意到公告里提示了风险:“资本市场情况变化可能导致增持无法继续。”这确实是实话,毕竟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能在当下完成金额下限目标,本身就说明了执行力的存在。比起那些只喊口号的大股东,亨通集团至少用行动说了算。
接下来我会持续关注两点:一是剩余1.5亿元额度是否会继续执行;二是公司在卫星互联网和量子通信领域的订单落地进展。如果基本面能同步兑现,那么这一轮增持的意义,就不只是维稳股价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