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SH600482)$ 中国动力的一点思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在股票领域,别人的观点可以参考,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的。如果有人不断给你强调他的观点的正确性,劝你改变自己的观点,那你就送他一个字“gun”。
中国动力重组事宜的个人看法:
1、船舶系的重组,战略上其推动和决策最高部门至少是国资委以上级别,绝不是船舶集团层面。船舶集团层面主要是拟定具体方案和实施。
2、2024年9月船舶吸收合并重工方案出来,中船集团管理层温在10月下旬不露面了,三缸被砸,新管理层人事任命一直到2025年2月才陆续完成。原班子只有贾在新班子。这种级别的央企人事任命是要党中央、国务院、中组部来决定的。这可能也是船舶吸收合并方案整体缓慢滞后的主要原因。
中船集团的重组大方向和原则应该是国务院国资委一级领导定的。中船集团层面只是负责具体实施,具体方案落地。中信是具体做金融服务的。原方案是原管理层和中信搞出来后上报的,原则肯定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中船集团控股比例等。管理层的组织人事变动应该是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只能等新管理层到位后再进行。
3、看看隔壁主要竞争对手韩国家里船用发动机也在整合,老大收购了老三,老二也换了大东家。韩国造船业也在加速整合,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所以战略层面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一定是国际化的视野,中船系的整合只能提速不可能再磨叽了。资本市场的方案和流程该走走,集团内部组织人事框架的变革也是同步的。最近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中船科技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辞职也体现出中船集团新领导班子对整体框架的变革已经展开了。
4、中国动力的方案终止,之前就有预感,资产注入要加速了。个人觉得最大可能还是要把船舶32%的柴油机股份一并注入。为什么不选择修改原方案后继续,按监管要求,如果修改资产规模幅度大于20%,就不能沿用原方案,只能重新提交。终止的时间点是刻意选择的,刚好是船舶吸收重工完全落地公告出来后。(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其实9月5日就完成招标了)动力承诺1个月内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这也是监管要求。并且这个时间点刚好跨过国庆节8天假期。再次公布重大资产重组的时间窗口10月13日就打开了。
中国动力的第一第二大股东是重工集团和重工股份。重工股份被吸收合并后,这20%股份由中国船舶来继承,船舶32%柴油机股份注入如果全换成股权,大约持股比例能提高到34%成为控股股东。从而财务上可以并表动力,组织架构上新中国船舶实控中国动力。
5、从运作的角度,船舶去年9月方案出来暴跌。后来更是惨不忍睹。表面上可以理解为市场资本不认可。船舶系整体走的都很差,主要原因是管理层更迭。背后的原因,可能总有见不得光的人和钱在背后运作自身小群体的利益。易前主席都被抓了,只能说明那句老话,金融圈水浅多,背后的勾兑鬼知道。有的是领导有问题,有的即使领导没问题,下面的人也可能偷着把领导架在火上烤。
提几点大家细品:
(1)中国船舶这几年就没有涨停过,市场炒深海科技,炒军工,他都不动,8月6日在基本面和消息面无任何重大外部因素的环境下,早盘急速涨停了。这个时间点刚好与吸收合并进入现金选择权行使重叠。
(2)中船应急7月份的20厘米,可转债还有不到1年到期,有资金逼债转股。这个时间刚好卡在应急被st带帽前完成赎回条款的条件。
(3)中国动力按原方案,最近几个月明显有资金压盘,这个资金似乎不是信达,信达最近两年每个季度减持量其实不大,减持的很均匀。集团可转债17.3元,剩余20亿给外部部分,有人猜测是为了低价拿货。
总结:
一、不能因为中船集团过去慢,过去种种不好,就认为他未来也会是这样,永远不值得期待和信任。现在中央的改革大势所趋,过去阻碍改革的人,算计小集体利益的群体被一锅端了,新管理层我不敢保证都能很优秀,但是起码会沿着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改革路径加速前进,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二、新的重组方案预计一个月后很快会出来,对市场预期来讲,大概率是要比原方案好。
雪球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分析,很多人水平也很高,有数据有逻辑。但是每个人的经济条件都不一样,如果你的资金不足以让你安心持股几年,可以承受比较宽幅的波动,那最好不要做长线价值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已。每个人长期能坚守住的那个认知就是自己的命运。
本人既有船舶的股票也有动力的股票,最近看到中船的多家子公司去一汽动力总成事业部学习数字化,希望中国船舶新领导新气象,苦练内功未来一飞冲天。$中国动力(SH600482)$ $中国船舶(SH6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