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股份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财报沟通会,却因为投资者接连抛出关于机器人传感器、液冷系统、特斯拉合作等热门话题,意外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董事长罗开全和总经理郑英军亲自上阵答疑,信息量不小——从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的研发进展,到与特斯拉上海总部的交流细节,再到液冷业务在AI数据中心的应用布局,几乎覆盖了当前所有高景气赛道。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40.7亿元,同比增长5.41%,归母净利润5.88亿元,增幅达17.47%,增速跑赢收入,说明盈利能力在提升。不过股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最新报11.82元,低于主力筹码平均成本13.2元,且近期主力资金连续多日净流出,北向资金也在减持,反映出短期市场情绪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控股股东今年4月以均价12元以上增持8000万股,如今已处于浮亏状态,管理层虽强调“做好经营是市值管理的根本”,但投资者对后续动作仍有期待。
机器人不是噱头,而是战略重心
我最关注的,是凌云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虽然董事长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视觉传感器或机器人骨架外壳的计划,但公司在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中承担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研发任务,已实现小批量送样,客户包括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这可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卡位。尤其当特斯拉即将发布新一代机器人、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谁能提供高精度、车规级的力控感知模块,谁就有可能成为核心供应商。
而且,凌云的优势在于,它把多年在汽车轻量化结构件上的工艺积累,迁移到了传感器结构设计中。这种跨领域技术复用能力,恰恰是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中最容易被低估的部分。
液冷+线控,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另一个让我看好的点是液冷和线控转向的进展。液冷产品已应用于储能、充电桩和数据中心,占营收约2%,虽然比例不高,但方向完全踩中AI算力爆发和新能源普及的趋势。特别是回答中提到产品可用于AI服务器机柜和基站,意味着应用场景已经跳出汽车范畴。至于线控转向,样机已进入制造阶段,并瞄准无人物流车市场——这个细分赛道竞争相对缓和,更容易率先落地。
我还注意到,公司多次提及与特斯拉、奇瑞、华为等企业的互动。尽管向奇瑞送样力传感器的消息被否认,但与特斯拉就在车身结构、流体管路、储能消防等方面达成共识,说明合作正在深化。这类头部客户的背书,往往比短期订单更具长期价值。
说实话,凌云现在面临的挑战很清晰:新业务还没大规模放量,老业务又面临主机厂降价压力。但它的选择是对的——不盲目扩张,而是聚焦“感知+执行”底层能力,在高端制造的关键环节卡位。只要接下来能在机器人传感器或线控系统上拿到标志性订单,就有望打破当前估值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