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砸向高端芯片!士兰微联手厦门建12英寸产线
士兰微宣布联合多方投资200亿元,在厦门海沧区建设一条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瞬间点燃市场关注。该项目由士兰微及其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厦门新翼科技实业共同推进,实施主体为新设项目公司“厦门士兰集华微电子有限公司”。根据公告,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达200亿元,规划产能为4.5万片/月,达产后将实现年产54万片的规模。一期投资100亿元,其中资本金60.1亿元,银行贷款39.9亿元,目标是2027年第四季度投产,形成月产2万片的能力;二期再投入100亿元,新增2.5万片/月产能。
本次增资中,士兰微方面合计出资15亿元,厦门半导体出资15亿元,新翼科技出资21亿元,三方共为士兰集华注入51亿元注册资本,使其注册资本从0.1亿元增至51.1亿元。剩余9亿元一期资本i金将由后续引入的投资方补足。项目定位明确:聚焦汽车、工业、机器人、大型服务器和通信等领域的高端模拟芯片,填补国内在该类关键芯片上的空白。士兰微在公告中强调,当前国产高端模拟芯片自给率仍低,而新能源车与AI算力等产业正快速扩张,项目落地有助于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我看这盘大棋:不是烧钱,是卡位未来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期待已久。我一直认为,中国半导体真正的突破口不在一味追求数字先进制程,而在像模拟芯片这类高门槛、长周期、强应用绑定的细分领域。士兰微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加码12英寸高端模拟线,绝非冲动之举。
首先,我注意到这是典型的“企业+地方政府”协同模式。厦门方面通过厦门半导体和新翼科技出资36亿元,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强力支持。这种模式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士兰微此前已在厦门布局8英寸碳化硅产线,这次再扩12英寸模拟线,说明其IDM(设计制造一体化)战略正在区域化深化。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12英寸平台做高端模拟芯片,意味着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可靠性,正好匹配新能源车和工业控制的需求。我认为,士兰微此举是在提前卡位未来五年的核心赛道——当智能驾驶、能源转换、AI服务器电源管理需求爆发时,谁掌握了高端模拟芯片的产能,谁就握住了产业链的话语权。
当然,风险也不小。项目尚需股东会审议,且面临建设延期、市场需求波动等不确定性。但从长远看,这笔投资不是为了短期利润,而是为了构建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我相信,只要稳步推进,这条产线有望成为国内高端模拟芯片自主化的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