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兰微联手厦门国资,砸下200亿建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线!这可能是今年半导体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重资产布局之一。
根据士兰微10月19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将与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厦门新翼科技实业共同向“厦门士兰集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增资51亿元,用于建设“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其中,士兰微方面合计出资15亿元。该项目规划总投资高达200亿元,分两期推进,总规划产能达4.5万片/月(年产54万片),落地于厦门市海沧区。
一期投资100亿元,资本金占比60.1%,主要用于建设厂房、动力站、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并购置部分设备,目标是实现2万片/月的产能;二期再投100亿元,通过增购设备进一步提升至4.5万片/月。项目实施主体“士兰集华”此前为士兰微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25年6月,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此次增资后将跃升至51.1亿元,厦门新翼科技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1.1%。
这个项目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聚焦高端模拟芯片。这类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机器人、大型服务器和通信设备等领域,技术门槛高、设计复杂、对可靠性要求严苛。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国产化率依然偏低,尤其是高性能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士兰微此举,正是瞄准了这一“卡脖子”环节,试图通过IDM(设计-制造一体化)模式的优势,打通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投资
我注意到,这已是士兰微与厦门地方政府的又一次深度合作。此前双方已合作建设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产线,如今再上12英寸先进模拟工艺,显示出地方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持续支持,也体现了士兰微在 IDM 模式上的坚定路径。这种“企业+地方国资平台”的联合投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半导体制造业扩张的重要范式。
从财务角度看,士兰微当前市值约498亿元,一次性投入15亿元自有资金并不算轻。但考虑到项目分阶段实施,且有政府背景资本牵头,融资结构中有银行贷款安排,整体风险相对可控。当然,公告也提示了宏观经济、行业竞争、建设进度等不确定性,这些我都认同——毕竟一条12英寸晶圆线从建设到量产爬坡,至少需要三年,期间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都存在变数。
但我认为,这笔投资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财务压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掌握高端模拟芯片的自主制造能力,是真正构筑护城河的关键。士兰微若能顺利推进该项目,不仅有望在高端模拟市场抢占先机,更可能成为中国少数具备规模化12英寸模拟工艺能力的IDM厂商。
长远来看,这不仅是士兰微的一次升级,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