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兰微出手了。2025年10月18日,公司在厦门正式签约落地一项总投资达200亿元的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这不仅是士兰微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产能扩张,更是国内在高端模拟芯片领域向“国产替代”迈出的关键一步。
项目由士兰微及其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联合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厦门新翼科技实业共同推进,实施主体为新设立的合资公司“厦门士兰集华微电子有限公司”。此次各方先行增资51亿元,其中士兰微方面合计出资15亿元。项目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00亿元,目标是2027年第四季度实现初步通线投产;二期再投100亿元,预计2030年全面达产。建成后将形成月产4.5万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相当于年产54万片,定位正是当前国产化率较低的高性能电源管理、信号链等高端模拟芯片。
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机器人、大型服务器和通信设备等领域,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而该项目采用IDM(设计-制造-封测一体化)模式,意味着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自主可控,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厦门市政府高层亲自出席签约仪式,也显示出地方对打造区域半导体产业高地的决心。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士兰微这次真的下定决心要冲高端了。过去几年,它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已经打下了扎实基础,但面对国际巨头在模拟芯片领域的长期垄断,仅靠小步快跑显然不够。这一次直接砸下200亿,不是为了追赶,而是要建立一个具备国际化运营能力的新平台。
我认为,这笔投资的深意不止于产能扩张。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逻辑的变化——从“能做出来就行”转向“必须做得好、能批量、有竞争力”。尤其是在汽车电子和AI算力爆发的当下,高端模拟芯片的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决定系统表现。谁掌握了这类核心器件的量产能力,谁就在产业链上拥有了话语权。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士兰集华目前尚未产生营收,项目周期长、投入大,未来还面临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波动以及人才配套等多重挑战。公告中也明确提示了“建设不达预期”的可能性。但从长远看,只要按计划稳步推进,这家新公司有望成为国内少有的、真正具备高端模拟工艺能力的IDM企业。
说实话,在当前环境下敢投200亿建厂的企业不多了。士兰微这一手,值得一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