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刚刚扔下了一颗技术“核弹”——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4.78%,同时210半片全尺寸电池全面积效率达到28.39%。这个数字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漂亮数据,而是实打实由公司官方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的技术里程碑,瞬间点燃了光伏行业的关注热度。
这并不是一次孤立的技术冒进。回看通威近期的动作,你会发现这一切早有铺垫。就在几天前,通威在成都举办了“2025通威高效组件全球合作伙伴联合发展大会国内分论坛”,主题是“无界·共生”。会上不仅发布了即将推出的TNC 3.0多分片组件,还展示了其盐城、金堂、南通等智能化生产基地的升级成果。更关键的是,全球首个光伏电池“灯塔工厂”落地通威,意味着它的制造体系已经进入数字化、精益化管理的顶级梯队。可以说,高效率电池的背后,是一整套从研发、制造到质量管控的系统性支撑。
我一直在跟踪光伏技术路线的演进,坦白讲,看到34.78%这个数字时还是有点吃惊。虽然目前主流PERC电池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TOPCon正在成为新主流,但真正能打开下一代效率天花板的,正是叠层电池。正如中山大学沈辉教授所言,突破30%效率的关键路径就是新材料与新结构,而钙钛矿/晶硅叠层正是目前最具产业化潜力的方向之一。通威这一突破,不只是追上了行业前沿,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了前列。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理性。实验室效率和量产效率之间仍有差距,稳定性、寿命、大面积制备工艺等问题仍是商业化路上的门槛。但通威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一家纯技术概念公司,而是拥有从硅料、电池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布局。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能让新技术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产线,缩短商业化周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威并没有闭门造车。通过“质巡千川”行动、新品体验官计划以及向30家伙伴颁发合作奖项,它正在构建一个以质量和技术为纽带的生态网络。这比单纯拼参数更有长远价值。
在我看来,这次34.78%的突破,既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战略定力的结果。当很多企业还在价格战中内卷时,通威选择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长期主义。短期股价或许会波动(当前跌幅6.59%),但我相信,在能源转型的大浪潮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终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