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刚刚扔下了一颗技术“炸弹”——其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4.78%,同时210半片全尺寸电池全面积效率达到28.39%。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行业对量产技术极限的认知,也再次将通威推到了光伏技术竞争的最前沿。
这一消息由公司在互动平台主动披露,虽未附带详细实验数据或第三方认证说明,但结合其过往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产业化节奏来看,这一成果并非无迹可寻。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少有的具备“硅料—电池—组件”一体化布局的企业,通威近年来始终在高效电池路线中保持高度前瞻。早在2025年初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司就明确提出要瞄准未来3–5年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0%的技术方向,如今34.78%的成果显然已大幅超越原有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实验室中的单点突破。通威同步公布的210半片全尺寸电池28.39%的全面积效率,意味着其TOPCon技术路线在大尺寸、可量产条件下的稳定性与领先性已经得到验证。这种“实验室+量产线”双轨并进的能力,正是通威区别于许多仅靠概念驱动的光伏企业的核心优势。
在我看来,这次效率突破背后反映的,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通威战略转型的真实落地。过去几年,市场常把通威视为“硅料巨头”,但随着光储平价时代的临近,公司早已悄然转身——从单一制造者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迈进。其在内蒙古打造的风光储项目已实现年价值5亿元,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样板工程。
我尤其认同通威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提出的观点:负电价不是危机,而是倒逼储能和智能调度发展的信号。在这个逻辑下,单纯追求组件效率已不够,真正的竞争力在于系统级解决方案。而高效率电池,恰恰是构建低成本、高可靠光储系统的基石。
当然,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略显冷静。当日股价下跌6.59%,成交额超20亿元,显示出部分资金在利好兑现后的离场情绪。但这或许也正是机会所在——当短期波动掩盖长期价值时,真正关注产业趋势的人,反而能看到一家企业在技术纵深与商业模式创新上的双重潜力。
通威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它不再只是卖电池片的企业,而是试图成为企业绿电转型的“能源管家”。这条路不容易,但至少现在,它手握的牌比大多数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