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披露,其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已突破34.78%,210半片全尺寸电池全面积效率达到28.39%。这一数据在当前光伏技术迭代竞争中颇具分量。
从技术演进路径看,钙钛矿晶硅叠层被视为突破单结硅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关键方向。目前主流PERC电池效率约23.5%,TOPCon电池约25.5%,而通威公布的叠层电池效率较现有量产技术实现显著跨越。值得注意的是,其28.39%的210半片全尺寸电池效率同样保持行业领先,显示出在传统技术路线上的持续优化能力。
观察公司近期动态,技术突破恰逢行业深度调整期。根据行业数据,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均价较年初分别下降约10%、20%、15%、2%,主要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通威仍能保持研发投入,近三年累计研发费用超110亿元,体现出对技术驱动的坚持。
公司同步推进的"渔光一体"模式正在创造差异化竞争力。截至报告期,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4.66GW,这种农业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模式,在土地资源约束日益收紧的背景下展现出独特价值。同时,工厂化对虾养殖业务一期、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显示其在农业板块的纵深拓展。
融资数据显示,11月20日融资净买入6686.54万元,11月21日继续净买入2149.58万元,融资余额升至29.99亿元。在市场整体回调的背景下,这种持续的资金流入值得关注。不过同期公司股价下跌6.59%,反映出市场对光伏行业整体供需关系的担忧仍占主导。
在战略层面,公司高管近期多次提及光储平价时间表。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表示未来5-10年有望实现光储平价,金融总监邱艾松则探讨绿色金融如何助力跨越"绿色溢价"。这些表态显示公司正在为下一阶段能源变革进行布局。
当前光伏行业正经历技术路线激烈竞争的阶段。根据行业会议信息,TOPCon技术路线占比约70%,异质结接近10%,BC技术也在快速提升。通威在钙钛矿叠层技术上的突破,可能为下一代技术竞争抢占先机。不过钙钛矿技术的稳定性挑战仍是产业化的关键瓶颈,这方面具体进展还有待更多实证数据。
在产能规模方面,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超90万吨,N型电池产能超150GW,组件产能超90GW。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在技术快速迭代时期既带来协同优势,也面临资产减值风险。如何平衡规模效应与技术迭代的节奏,将是管理层需要持续应对的课题。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