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盘后最炸的一条消息,通威股份的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干到了34.78%,我第一反应是:这数字不是实验室吹牛,而是实打实从全面积210半片电池里跑出来的数据。你品,34.78%什么概念?现在主流TOPCon量产效率还在26%左右晃悠,HJT刚摸到25.5%,BC顶多也就27%出头,这一下子跨出去近十个点,有点东西。
当然,有人会说,实验室数据听着热闹,落地才是王道。这话没错,但你得看是谁在做。通威不是第一天玩光伏,高纯晶硅全球老大,电池片产能150GW往上走,技术团队里一堆国务院津贴专家压阵,近三年研发投入超110亿,这不是烧钱玩概念,是真刀真枪往产业化推。而且人家没光讲故事,顺带还甩了个硬数据——210半片全尺寸电池全面积效率28.39%,这个可就是能直接上产线、进组件的东西了,行业领先水平不是随便说说的。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技术突飞猛进,另一边市场情绪却有点割裂。你看今天股价,一度跌超5%,收盘还是绿的,成交额冲到20亿,明显有资金在打架。为啥?整个光伏板块最近确实不太平,产业链价格战打到见血,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全线跌破现金成本,大部分企业还在亏着爬坡。这时候出个超高效率的技术突破,到底是曙光,还是又一场“军备竞赛”的开始?
我的看法是,对通威这种量级的企业来说,技术领先本身就是护城河。它不光拼制造规模和成本控制,现在连研发节奏都开始甩开身位。更关键的是,它还有“渔光一体”这套组合拳,水面发电、水下养鱼,把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亩产收益拉满,这种模式在国内几十个基地已经跑通了。别人卷价格,它在卷系统效率和综合收益,打法不一样。
再往远看,光伏接下来的胜负手,可能不在单一环节,而在融合。比如光储平价,通威高管前两天也提了,未来5到10年有望实现。储能电芯缺不缺?缺。但谁能把发电端的成本压到极致,谁就有资格去谈储、谈一体化解决方案。通威一边发债搞绿色科创融资,一边拉上下游开供应链大会,明显是在布更大的局。
所以你说这个34.78%只是个数字?我看它是信号弹。行业快到底部了,活下来的不会是便宜货,而是有技术纵深、有生态整合能力的玩家。通威这炮一响,不知道多少人得重新算账。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