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润乳业亏了,前三季度净亏损超1000万元,而且还在大举淘汰奶牛——这个消息一出,不少关注乳制品行业的人心头一紧。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家公司一边在亏损,一边还在推进年产20万吨的智能工厂试运营,动作频频。这到底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战略调整?
根据最新公告,天润乳业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约20.74亿元,同比下降3.81%;归母净利润为-1061.45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其中第三季度虽然盈利1124万元,但同比下滑了77.6%。公司解释称,亏损主因是加大了低生产价值牛只的淘汰力度,并计提了学生奶和哺育工程相关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天润乳业牛只存栏量为5.19万头,相比2024年底减少了1.29万头。过去两年累计淘汰低产牛超过7700头,养殖结构持续优化,全群成母牛占比已提升至56%。这意味着,尽管总量下降,但有效产能和养殖效率其实在上升。这种“瘦身强体”的做法,在当前奶价低迷、行业整体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
从经营数据看,公司并非全面溃退。前三季度乳制品销量达22.68万吨,同比增长1.9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反而同比增长,说明销售回款能力依然稳健。销售渠道也在扩张,疆外经销商增加8家,直营门店总数接近八百家,电商布局也逐步完善。新产品如“石榴红了”酸奶、“芭乐味奶啤”等陆续推出,试图抓住年轻消费群体。
最值得留意的,是那个刚刚投入试运营的20万吨级智能工厂。项目集成了AI人机协同、全流程质量追溯等21个系统,还入选了工信部“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吸收工厂”,含金量不低。这意味着,天润正在把未来的竞争力押注在智能化与全产业链整合上。
说实话,看到这份成绩单,我心里是有点复杂的。短期看,1.98亿元的生物资产处置损失确实沉重,直接拖累了利润,但这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不是被动崩盘。毛利率虽降至16.17%,但在整个乳制品行业普遍承压的环境下,能稳住销量、优化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已经算是有章法的表现。
我认为,天润当前的亏损更像是周期底部的战略性投入。它没有选择硬扛低效产能,而是果断淘汰落后资产,换未来更高的运营效率。等到终端需求回暖、奶价回升时,它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结构可能会成为反弹利器。当然,前提是行业复苏别拖太久——毕竟,现金流再稳,也经不起长期亏损消耗。
眼下,政策面也开始释放暖意。育儿补贴制度出台、新国标禁止复原乳用于灭菌乳,这些都在利好高品质国产乳品。天润若能借智能工厂和产品创新打出差异化,未必不能在下一波周期中翻身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