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疆天润乳业的三季报引发了市场关注。这家以乳制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不太理想的成绩单:前三季度营收20.74亿元,同比下滑3.81%;更令人意外的是,公司从盈利转为亏损,归母净利润报亏1061.45万元。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一层层揭开其中的逻辑链条。
短期阵痛背后的战略调整
仔细分析亏损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方面是公司主动淘汰了低生产价值的牛只,2024年淘汰7700头,导致2025年存栏量降至5.19万头,降幅达20%;另一方面则是计提了学生奶和哺育工程奶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这两项动作虽然短期内拖累了业绩,但从长期来看,淘汰低产牛实际上提升了牛群的整体效率——成母牛占比已提高至56%,这将为未来的产能释放奠定基础。
目前,乳业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原奶价格持续低迷,上游牧场普遍面临去产能压力,而下游消费需求尚未完全复苏。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天润的主动调整可以说是顺势而为,用短期业绩下滑换取长期竞争力的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年产20万吨的新加工项目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这将成为未来2-3年内业绩回暖的重要支撑。
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天润的这次战略调整,正在乳业产业链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上游,虽然公司主动减少了原奶供给,但由于整个行业都在去产能,对上游牧场的冲击相对有限。这种情况下,头部牧场可能会凭借规模化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牧场面临的生存压力将更大。饲料和养殖设备领域也受到影响,虽然存栏量下降会减少部分饲料需求,但高效率牛群占比的提升又会形成一定对冲。
下游渠道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天润的核心产品常温乳制品收入占比达54%,疆外经销商数量增加了8个,总数达到574个,但营收却不升反降,说明渠道扩张未能有效转化为销售业绩。低温乳制品收入占比40%,但受限于冷链物流的制约,区域渗透率提升面临挑战。这反映出当前乳制品行业的一个普遍困境:渠道下沉不易,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区域市场。
机会与风险并存
从投资角度看,天润的调整会带来一些结构性机会。上游的头部牧场和智能养殖设备供应商可能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而随着低温乳制品长期发展的确定性增强,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也可能获得更多业务机会。但另一方面,中小牧场和天润自身短期业绩仍将承压。
当然,这种调整也伴随着不确定性。关键要看两个变量:一是原奶价格能否在2026年如期回升;二是新加工项目的产能利用率能否达到预期。此外,学生奶坏账问题是否会继续恶化,以及低温乳制品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加剧,也都是需要警惕的风险点。
未来需要关注哪些指标?
对于想要把握后续进展的投资者来说,有几个关键指标值得密切关注:一是农业农村部每月发布的原奶价格环比变化数据;二是天润新加工项目在四季度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三是低温乳制品在疆外渠道的营收占比变化,这将直接验证公司渠道下沉策略的有效性。
总的来看,天润当前的亏损更像是一次战略性的主动调整,而非经营能力的实质性恶化。在行业周期低谷进行产能优化,虽然短期内会带来阵痛,但为未来的复苏埋下了伏笔。不过,最终能否实现预期效果,还要取决于行业环境的改善速度和公司自身的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