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特钢前三季度亏损超5亿,高端技术储备能否打开新局面?
最近,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亏损超过5亿元。这个数字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这家老牌特钢企业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未来发展又该如何看待?
先来看看亏损的主要原因。根据公司披露,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新建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不足,再加上质量成本上升,这些都拖累了公司的业绩表现。具体到产品线上,高温合金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0%,不过模具钢产品的产销量倒是保持了增长态势。
说到产品结构,就不得不提公司正在研发的新技术。目前,公司与科研院所正在联合攻关GH3535合金,这种合金主要应用于钍基熔盐堆。虽然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但考虑到未来30年国内可能要建设400座钍基熔盐堆,这个市场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不过,核电领域的业务通常需要3-5年的技术验证期,短期还难以见效。
从行业地位来看,公司坦承与主要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正在持续开展对标学习。这一点在高温合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公司掌握了800多种规格产品的技术,在军工领域与法国赛峰形成了稳定合作,但在国际市场上,海外高温合金企业仍然保持着技术优势。
说到产业链影响,上游原材料方面,镍价对公司的冲击正在减弱,因为过去两年镍价一直比较平稳。不过高端合金原料的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比如钒、钴等金属的需求随着GH3535合金的研发可能会有所增长。下游设备供应商方面,由于新建项目转固后产能利用率只有68%,短期内对新设备的采购需求会受到压制。
在应用领域,军工方面虽然高温合金价格下行,但公司的技术优势仍然明显。能源领域则要重点关注钍基熔盐堆用合金的研发进展。在高端制造领域,公司的模具钢已经实现进口替代,不过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收入。
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模具钢已经实现进口替代,但另一方面,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正在部分应用场景形成替代。比如PEEK材料在机器人关节部件中的应用,以及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渗透率提升,这些都值得关注。
从投资角度来看,有几个明确的受益方:上游的特种金属矿企、精密检测设备制造商;下游的军工装备制造商和核电建设单位;以及相关的认证服务机构、特种加工设备供应商等。当然,也有受损方,比如普通镍铁供应商、传统冶炼设备商,以及技术落后的高温合金生产商。
展望未来,有几个关键指标需要重点关注:GH3535合金在示范项目的应用进度、四季度高温合金价格的环比变化,以及模具钢产品在汽车一体化压铸领域的客户拓展情况。当然,也要注意到钍基熔盐堆商业化可能不及预期、军工订单受国防预算调整等风险因素。
总的来说,抚顺特钢短期内面临业绩压力,但长期来看,如果在高端产品技术上取得突破,仍然有机会打开新局面。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密切关注公司的技术研发进展和市场拓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