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超5亿元,股价承压,但市场融资余额仍处高位——抚顺特钢2025年三季报背后的困境与坚守值得深思。这家被誉为“中国特殊钢摇篮”的老牌企业,正面临市场需求疲软、新项目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质量成本攀升等多重压力,业绩创近年新低。
业绩下滑三大主因浮出水面
在11月1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财务总监吴效超明确指出,2025年公司亏损并非源于会计计提调整,而是市场需求走弱、新建项目成本高企、质量标准提升导致成本上升三大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部分产品订单减少、售价下行直接冲击营收;而陆续转固的新项目因行业认证周期长、客户接受度需时间,实际产量低于设计产能,单位固定成本显著抬升。与此同时,为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日益严苛的质量要求,公司在工艺控制、检测验证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技术实力仍在,高温合金与民品拓展成关键看点
尽管短期承压,公司的核心技术壁垒依然稳固。董事长孙立国强调,抚顺特钢已掌握高温合金和耐蚀合金的核心生产技术,产品规格覆盖锻材、轧材、板材等800余种,实物质量稳定,具备按用户特殊要求定制交付的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GH3535合金在钍基熔盐堆中的应用,目标是开发更大尺寸构件,这或将打开未来数十年核电领域的增量空间。此外,在民品方面,公司模具钢已打破进口垄断,FS450压铸模具钢成为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主流材料,工模具钢产销量今年持续增长,显示出民品结构优化的积极信号。
海外市场也在稳步推进,公司已成为法国赛峰集团的稳定供应商,国际化布局初见成效。面对投资者关于国内高温合金价格大幅下行的疑问,管理层坦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但未透露具体盈利数据,仅表示将持续通过技术升级与成本管控应对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绩不佳,截至11月14日,公司两融余额仍达5.16亿元,处于历史60%分位以上,显示部分资金仍在博弈其长期价值。当前困境更多是阶段性转型阵痛,而非根本性竞争力丧失。未来能否走出低谷,取决于新项目产能利用率提升、高端民品放量以及行业景气度回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