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特钢刚刚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常规的投资者交流活动,却因公司罕见的亏损财报和管理层坦诚但略显克制的回应,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近年来最差业绩表现,也让投资者对这家老牌特钢企业的未来走向充满疑虑。
在说明会上,财务总监吴效超解释了亏损原因:一是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订单与产品价格下滑;二是新建项目陆续转固投产,但由于行业认证周期长、产能释放缓慢,造成单位成本上升;三是公司主动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带来了额外的质量成本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有投资者直接质疑亏损是否源于“一次性大额计提”,但公司明确否认,强调财务处理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此外,关于与沙钢集团是否存在借款关系的问题,公司也果断澄清“未曾向沙钢借款”,显示出对敏感信息的高度谨慎。
董事长孙立国在回应中多次提到“对标先进企业”“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研发力度”,尤其是在模具钢领域,公司已实现进口替代并保持产销量增长。而在高温合金方面,尽管面临单价同比下降近三成的压力,公司仍表示已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并正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GH3535合金在钍基熔盐堆中的应用,试图切入未来能源系统的高端材料赛道。同时,公司已进入法国赛峰供应链并形成稳定销售,海外拓展初见成效。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抚顺特钢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阵痛。相比中信特钢在规模、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整合上的优势,抚顺特钢显然在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上存在差距。但它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深厚的军工背景、特种材料的技术积淀,以及在高温合金等高壁垒领域的长期布局。当前的亏损更像是为未来买单:新产线投入、质量体系升级、认证周期拉长,都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我认为,市场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短期利润反弹,而是清晰的战略路径。如果公司能在高温合金和特殊结构钢领域真正打开民品和海外市场,尤其是抓住低空经济、深海装备、先进核能等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需求,那么眼前的亏损或许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关键在于,管理层能否用更透明的数据和更具体的规划,重建投资者信心。毕竟,一家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值得一次耐心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