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4日举行的抚顺特钢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面对投资者关于公司亏损5亿多元的尖锐提问,给出了三点解释:市场需求影响导致订单和价格下降、新建项目转固后产量不及预期推高成本、以及为应对行业质量提升要求导致质量成本上升。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
从财务数据看,抚顺特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7.55亿元,但出现显著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财务总监吴效超在回应中特别澄清,公司未曾向沙钢集团借款,这一表态消除了市场对资金链问题的部分疑虑。不过,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军企与民企营收占比、高温合金具体盈亏情况等细节问题,管理层均以“请参考定期报告”作答,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仍有提升空间。
高温合金业务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董事长孙立国承认,2025年受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影响,公司部分产品价格较上期有所下降。这一表述与投资者观察到的“高温合金单价下跌近三成”相呼应。但与此同时,公司强调已掌握高温合金和耐蚀合金核心生产技术,能够按照通用标准和用户特殊要求生产800多种规格产品。这种技术实力与市场表现的背离,反映出行业当前面临的共性挑战。
在新兴业务领域,公司展现出更多亮点。针对钍基熔盐堆的提问,孙立国透露公司正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重点开发更大重量和尺寸的GH3535合金材料构件,为下一步建设大功率钍基熔盐堆奠定基础。这一表态与近期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的信息形成呼应,显示公司在核能新材料领域的布局正在深化。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董事会秘书祁勇确认已与法国赛峰公司形成稳定合作。结合公司此前披露的产品已出口至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的信息,可以看出公司在拓展海外渠道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考虑到国内外高温合金、高强结构钢存在的明显价差,这一方向的努力可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从行业视角观察,抚顺特钢面临的挑战并非个案。董事长在回应中提及,受市场需求影响,公司部分产品订单及价格较上期均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在特殊钢行业具有一定普遍性,反映出当前制造业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与此同时,新建项目转固投产后产量低于预期的问题,也暴露出公司在产能释放节奏把控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在模具钢等传统优势领域,公司表示今年以来工模具钢的产销量持续增长,并特别提到2022年的模具钢产品打破了进口垄断。这一信息显示,公司在进口替代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市场成果。
关于投资者关心的与沙钢同业竞争问题,管理层的回应仍显谨慎,仅表示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一问题的解决进展,仍是影响公司长期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
观察公司近期的资本动向,融资余额波动较大,从11月初的连续净买入到近期的净偿还,反映出市场资金对公司短期业绩表现的分歧。结合公司表态将努力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量质量和积极拓展市场来实现业绩扭亏,市场正在等待更明确的基本面改善信号。
从技术发展路径看,公司坚持“特钢更特”的理念,在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等核心产品上持续投入。但在当前行业调整期,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短期盈利压力,如何应对产品价格下行与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仍是管理层需要破解的难题。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深海、深空、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特殊钢材料提出的新需求,既带来机遇也构成挑战。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